「女子教育」分成6個子題:教育史、各式學校、教學與課程、體育活動、校園剪影與社會教育,並依時間先後,敘述從清代以前、日治時期、中日戰後到當前,台灣女子教育的各種變化。與前一個主題不同的是,接受教育後的女學生,她們的觀念、活動與生活,明顯的脫離傳統,甚至打破各種禁忌;不過,在近代女子教育推動的早期,許多課程仍要求女學生當個「賢妻良母」,特別是日本殖民政府統治時期的女子教育。隨著教育政策的改變和社會的變遷,女子教學的內容日趨多元,學校在訓育上的管理也逐漸自主化,從女學生的髮型或制服的變化,即見一斑。因此,透過這個主題,大致可以勾勒出台灣女子教育的發展史,並從中認識不同時期女學生的學習項目和訓育活動,曾經過何種變化?而女學生的生活空間又如何展開與擴大?由於後者,與本研究第5個主題「女性與日常生活」的子題「行動與空間」部分相關,因此,有關「女學生的戶外活動」的詞條,放在第5個主題中,以相互交錯。另外,在「社會教育」這個子題,可以看到學校教育之外,台灣女性如何繼續進修?或為女性打造另類的學習環境?
在1990年代以前,國小六年級教科書中,有一段課文是「爸爸早起看書報,媽媽早起忙打掃」,相信這一句課文,許多人應該不陌生。這句課文灌輸了何種知識觀念?又是否反映戰後的女性教育?
臺灣光復後,臺灣教育制度進入新的里程碑,少部分承續日治時期的女子教育,大部分引自民國政府在中國所施行的制度,繼而不斷推動各項教育政策,如普及義務教育、開放升學機會、統籌學生就業、實施建教合作及發展技職教育等。女子教育在戰後獲得大幅躍升的機會,其中學校的體制與學制變化最為顯著。在學制方面,1968年,政府將義務教育延長為9年,女學生就學率隨之成長;在學校學制上,由於設置女子高等學校與專科學校,女學生接受高等教育也大幅提昇。
戰後臺灣女子教育在質與量方面,也具有變化。在量方面,據1991年統計,女童就學率達至99.91%,國小畢業女生的升學意願相當高;1951年度,國小升學女生平均為32.06%,1994年達至99.84%;國中接受教育的女學生,1950-1951年度有28.7%,1992-1993年度達48.7%,且國中畢業女生的升學率持續上升。由上可知,在量方面,臺灣女學生的就學人數已經無異於男生。
在質方面,女性的學歷不僅侷限於中等學校,隨著女子師範學校、各大專院校的建立,以及開放給女學生就讀的科系的增設,又加上留學考試,容納女學生參與,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顯著增加。1998年的統計顯示,就讀大專院校或社會教育的女學生比例都超過男性。因此,就戰後女子教育呈顯的數據而言,女性教育已經獲得相當不錯的成績。
雖然戰後女性,不再受皇道精神與婦德規範的控制,但1990年代前,在課程、教材上,多半呈現傳統家庭的賢婦角色與形象。至1990年代末期,由於性別平等教育已成為教育主流,目前逐漸修正教科書中性別不平等的部分。在校園生活方面,戰後的女學生具有較多的能動性,女學生能自由組織團體、發動學生運動,如組織女研社、全國大專女生行動聯盟等,甚至發起行動,如反性騷擾大遊行、新女廁所運動、抗議女生宿舍門禁等,均顯示戰後女學生活潑與自主的特性。
教育是開啟女性智識的動力,也是邁向現代化的鎖鑰。臺灣光復後,臺灣女子教育不斷發展,受教育女性在質或量上大幅成長,女性畢業後也能在各方面有所表現。戰後女子教育,從女性教育,逐漸邁向性別平等前進。因此,不再只是「媽媽早起忙打掃、爸爸早起看書報」的刻板印象,而是在多元化的教育環境下,智識大開、積極接受新知的女性,也能勇於表現或自我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