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站
大事記
人物特寫
醫藥類
傳播媒體類
學術研究類
宗教類
政治類
企業類
體育類
慈善類
法律類
文教類
軍警類
延伸閱讀
相關網站
相關出版
相關出版
首頁
延伸閱讀
相關出版
相關網站
相關出版
《婦女新知通訊》,婦女新知基金會,1996年1月-迄今。
《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臺大婦女研究室,1994年12月-2001年9月。
《婦女與兩性學刊》,臺大婦女研究室,1990年1月-2001年6月。
《婦研縱橫》,臺大婦女研究室,2003年4月-迄今。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形塑性/別身體的校園堡壘〉專題》,期32(2005年2月)。
《歷史月刊》,「女學會十年與臺灣婦女運動」專輯,期188(2003年9月)。
《騷動》季刊,婦女新知基金會,1996年6月-1998年3月。
《騷動》季刊,「公娼失業,婦運旁觀?」專題,期5(1998年3月)。
「查某暝」是高雄縣楠梓仙溪與荖濃溪上游的平埔族部落,早期元宵節女性主導的戲樂活動,與另一個重要節目─中秋夜「查甫瞑」相對應。 當地人認為,在查某暝當天,女人的地位最大,男性不能干涉或禁止女性參加這個活動,而女性戲弄男性時,男性也不能生氣,只能選擇接受。這是當地女性相當期待的節日,每到這一天,活動經常通宵達旦,因此有「元宵暝,查某醒歸暝」,或是「元宵暝,查某消歸暝」的說法。 「查某暝」的活動在《安平縣雜記》中早有記載,當時這個地方的平埔族被稱為「四社番」,在元宵節當晚,婦女會成群結隊穿著漂亮的衣服,綁頭巾、插竹叉(竹籬)、臉頰抹花生油,帶著自製的鼓、鑼,邊唱邊舞,向聚落內的男性索酒,或是對唱、戲弄男性。其中,婦女插竹籬又有特別的意義,因為竹籬與閩南語「得兒」諧音,因此也有祈子的意義。 「查某暝」通常以聚落為中心,由聚落內已婚婦女主動發起,選擇聚落內空曠處或是某戶住宅為活動場地,參與的婦人總會特別打扮,在遊街時如果遇到男人,就會扭腰擺臀「搖」到男人面前,與男人對唱,被選中的男人不能拒絕,被強行灌酒、戲弄、摔角或是強脫褲子,當天有些男性為了避免被女性捉弄,還會躲在床底下不敢出來。
﹝日﹞吉見,〈服裝解說: 新娘禮服〉,《民俗臺湾》,2卷下13號(1942),頁45。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