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的「招弟」與「罔腰」

傳統社會注重勞力生產,需要較多男丁幫忙農事,加上對傳宗接代的期盼,因此對孕育子嗣頗為重視。在這種價值觀之下,延續香火的責任全都落在婦女身上,娶媳婦就是為了延續香火,這從臺灣許多象徵生男丁的結婚禮俗中,就可看出端倪。

如果在一連串帶有生男象徵意義的婚俗之後,媳婦還是生下女孩,這個女嬰不是在期盼之下出生的,就會被取名為「不纏」,一般還可見到「罔腰」、「罔市」等,取臺語諧音的名字,意思就是勉為其難地扶養,帶有無奈與怨嘆的味道。

積極一點的作法,則會取名為「招弟」、「盼弟」、「來弟」,透露了希望下一胎是男丁的迫切渴望。相較女嬰常被命名為祈求生男、無奈的名字,若家中生出男嬰,通常會被命名為天賜、福來、天福、萬福、招財、進寶、進財、富貴等大吉大利的名字。傳統社會重男輕女的態度,由命名的涵義,可見一斑。

臺灣習俗如果家中生男嬰,男嬰的外婆在滿月時會準備雞、酒及給嬰兒的禮品,俗稱「送頭尾」,夫家也會準備雞、酒答謝當時促成姻緣的媒人婆。客家習俗也有生下男嬰的第12天,男方會炒麻油雞向女方娘家報喜的傳統。相反的,如果生下女嬰,不但不做滿月,也不會分送禮品,同時娘家的人為了讓出嫁的女兒下一胎可以生出男丁,還會在坐月子的時候,讓產婦吃豬肚補身,意思就是讓這個女子換肚,換一個會生男生的肚子。雖然現代社會已經不時興這些習俗,但從嬰兒滿月送的是油飯還是蛋糕,還是可看出現代人仍然受到傳統習俗束縛。

傳統漢人社會,產下男嬰稱為弄璋、女嬰稱為弄瓦,一個是細心呵護的美玉,一個是屋頂的風吹雨淋的瓦片,顯然男女命運從一出生就大不相同。雖然挑戰傳統是困難的事情,但民俗是一種活的文化,應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因此弄璋弄瓦的習俗,應該被時間淘汰,生男、生女一樣好,讓每一個嬰孩都是父母心中的寶。

黃筱晶,〈生了兩個女兒之後〉,收入蘇芊玲、蕭昭君主編,《大年初一回娘家──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臺北:女書店,2005年),頁7-11。
思凡,〈原罪?〉,收入蘇芊玲、蕭昭君主編,《大年初一回娘家──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臺北:女書店,2005年),頁16-21。

《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胡忠銘,〈女性的無奈〉,2005年3月8日。
《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吳俊鋒,〈重男丁 不纏罔腰 招弟罔市〉,2007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