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林氏(1778-1863)與貞節牌坊

想到臺中的大甲鎮瀾宮,會直接聯想到臺灣民間信仰「媽祖」。但是,你可知道在大甲鎮瀾宮內,觀音佛祖神龕內左側,有一尊白髮的「貞節媽」神像嗎?「貞節媽」其實不是神祇,而是大甲人林春。與鎮瀾宮毗鄰,有個顯著的地標「貞孝坊」,到過鎮瀾宮祈求平安的人,一定不陌生。這座牌坊要表彰的婦女,正是林春。

林春,到底有什麼樣的事蹟能成為清朝表彰的婦女?又是因為什麼樣的神蹟,而成為大家祭拜的「貞節媽」?

林春是媳婦仔出身,因家庭貧窮,小小年紀(約6或7歲)送給余姓人家當童養媳。林春的未婚夫余榮長,出外打拚,但造化弄人,因為颱風肆虐,翻船不幸溺死。這時林春才12歲左右,小小年紀便開始守貞著日子。林春的父親林光輝沒有要求女兒殉夫或守節,反倒希望接她回家。但林春不忍心拋棄婆婆,有情有義地終身侍奉婆家。婆婆因為喪子而哭瞎雙眼,又有抽筋的毛病,不但無法分擔家中勞務,甚至還需要他人照顧。林春在艱難的環境下,掌理家事,紡紗織布,幫人洗衣打雜,雖然收入微簿,但是她仍然任勞任怨。她的孝行始終如一,深得鄉里一致讚譽。至1832年(道光12年),林春獲得皇帝頒旨表彰貞節,准許建立坊表,並入祠奉祀,作為大家的典範。

表彰林春的貞節牌坊,是由村里同心募捐,才順利建成的。但為什麼林春會成為眾人祭拜的對象?這來自於大甲地區的祈雨傳統,據傳具有德行的婦女最能求得天降甘霖。所以,林春成為祈雨婦女的首選。她為大甲城祈求天降甘霖,總共有三次的紀錄。其中,記載最詳細的是在戴潮春事件的民變,遭匪攻擊,水道被切斷,情形十分危急,城中人欲棄城而逃,忽然有人提議,請節女祈雨,果然獲得甘霖。地方父老莫不感念,林春孝行感動天的事蹟也就此傳開。

《列女傳》雖讓婦女名留青史,但卻很難刻畫出,女人在貞烈節孝以外的精神面貌和社會生活。林春為名的牌坊早已成為大甲的地標,但卻缺乏女性本身發聲的文字。林春遵守禮教、超自然的光環,呈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冰冷、歷久不毀的牌坊,更展現出一個活潑的女性生命。為人稱道的,不應該是刻板地遵守貞節孝道,而更是在艱苦的際遇中,百折不撓、積極求生,運用智慧、才幹與行動散發出的光彩與風華。

林文龍,〈大甲貞節牌坊瑣記〉,《臺灣史蹟論叢》,臺中:國彰出版社,1987年。
林叟,〈大甲貞節媽的來源〉,收入林叟《臺灣民間傳奇》(臺北:聯亞出版社,1979年),頁160-166。
林藜,〈林春娘慈悲如佛〉,收入林藜著,《寶島蒐古錄(一)》(臺北:新生報社,1978年),頁195-204。 鄭至慧,〈貞節牌訪說──大甲林氏貞孝坊〉,收入范情等著,《女人屐痕:臺灣女性文化地標》(臺北:女書店,
鄭至慧,〈貞節牌訪說──大甲林氏貞孝坊〉,收入范情等著,《女人屐痕:臺灣女性文化地標》(臺北:女書店,2006年),頁108-123。

大甲林氏貞孝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