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9月16日,張秀亞出生於河北,自北京輔仁大學西洋語文學系畢業之後,進入輔大研究所史學組從事研究。她的青年時期都在天津、北京度過。她曾主編過重慶《益世報》副刊。來臺後,曾任靜宜英專、輔仁大學研究所教授,並曾在美國西東大學擔任講座。因病於2001年在美逝世,享年83歲。
張秀亞稱得上是臺灣「京派」的傳人之一,與林海音一樣,受凌淑華影響甚深。在中學時期,張秀亞便以「陳藍」為筆名書寫散文,而在凌叔華主編的《武漢日報》文藝版上刊載,當時不過是初三學生的張秀亞,還曾應邀,隻身一人特地從天津搭火車到凌淑華的北京家中會面。
因此,楊義指出張秀亞早期作品的風格,散發著京派小說,以民俗為經,以抒情為緯的「民俗-詩情小說」的審美特徵。後期的作品,范銘如則認為,雖已轉向散文創作為主,京派的抒情、詩意美學理念,卻一直縈繞不去。其文筆及學養更臻醇熟練達,甚至將五四時期猶見文白夾雜、詰屈聱牙的白話文,提煉至愈發純淨華麗的境界。張秀亞的「美文」風格,不僅是京派嫡傳,也是京派的改造。
張秀亞散文創作,相關可觀,包括《北窗下》,共有二十四種,其次是有小說,詩集也有三本,另外還有多本評論集。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具有西洋文學的底子,張秀亞在翻譯方面,也有頗深的造詣。她影響臺灣最深的一本翻譯作品,便是西方女性主義者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 的經典代表作《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張秀亞十分欣賞《自己的房間》,她曾讚嘆,該文「像是水晶般的透明,波浪般的動蕩,春日園地般的色彩繽紛,秋日星空般的炫人眼目。」在讚賞吳爾芙的文筆之外,范銘如認為,透過張秀亞將吳爾芙譯介到臺灣,毋寧是為了為戰後蓬勃的女性作家與書寫特徵,尋找出一個更具理論化、國際化的奧援。
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天培文化,2008年。
范銘如,〈京派‧吳爾芙‧臺灣首航〉,收入李瑞騰主編,《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出版,2003年),頁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