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城藝壇才女─張李德和(1893-1972)

乘風不讓男兒志,破浪偏誇奼女胞。無限前途須自重,學成歸顯故山坳。 【張李德和,〈長女留學臨別賦示〉】

一首送女赴日留學的七言律詩,道盡為人母教育子女的苦心,也表達了追尋自我實現的新女性精神。擺脫舊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價值觀束縛,反而展現「乘風不讓男兒志」的氣度,在以男性為主的文學藝術史上,揮灑出一抹耀眼的嫣紅。這正是嘉義「三絕」才女張李德和一生的寫照。

1893年出生於雲林縣西螺望族的張李德和,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當時儘管多數人對女子教育的觀念仍相當保守,她的父親李昭元卻堅持「雖女子需精一藝」,鼓勵德和學習詩畫琴棋,並研讀漢學。憑藉其深厚的基礎,德和僅就讀西螺公學校4年,即考入了當時女子教育的最高學府──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即日後的臺北第三高女)。

李德和在畢業後,即返鄉任教,並與張錦燦醫師結褵。在精通漢詩、繪畫、書法和吟詠的基礎上,走入家庭的她,不僅未因相夫教子而放棄個人理想,反而在夫婿支持下,於住處諸峰醫院設「琳瑯山閣」,自號「琳瑯山閣主人」,平時用功於詩、書、畫,或宴集文人墨客,舉辦詩文書畫琴棋的雅集聚會。雖為一介女流,其書法卻雄渾滄勁,詩畫名冠全臺,人稱「女青蓮」、「曹大家」,尤其善畫水墨花鳥,自1933年起,畫作多次入選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1940年的入選作品「扶桑花」更獲得「總督賞」。顯然在以男性為主的藝文界中,張李德和也堪稱箇中翹楚。

除個人的藝術成就之外,張李德和還積極推動藝文活動、參與社會事務。在她的主持下,「琳瑯山閣」漸漸成為地方上的文化薈萃之地,畫家陳澄波、林玉山等皆為座上常客。即便「琳瑯山閣」一度毀於戰火,張李德和依然不改初衷,捐錢輸力支持詩社活動,甚至不惜變賣首飾成立「玄風館」以推廣書畫。此外,她還籌辦婦女會、愛蘭會等,致力推廣女性教育與社會改進。 積極入世的張李 德和,於1951年當選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省議員,極力鼓吹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此外,還歷任社會各界各業主任委員、評審員等職,問政之餘,足跡也行遍全臺,直到1962 年因全力協助親戚經營企業失敗,變賣所有家產之後,黯然離開嘉義至北上依親,從此淡出政壇。

然而,從絢爛歸於平淡,並未使張李德和就此灰心喪志,儘管年事已高,她仍活躍於臺北詩書畫壇。1970年,張李德和渡日擔任中日書道交流協會評判員。2年後,如傳奇一般的生命史,終在他鄉畫下句點。不帶走一片雲彩,只留下斐然可觀的文化遺產,與遠遠超越性別的成就。

江寶釵編,《張李德和書畫集》,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00年。
江寶釵編,《張李德和詩文集》,臺北:巨流出版,2000年。
林滿秋,〈張李德和〉,收入林滿秋等著,《臺灣心女人》(臺北:遠流出版,2000年),頁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