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文化與哺乳室

  在傳統社會,女性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幼兒,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過去幾十年來,在配方奶粉公司的強勢宣傳下,許多民眾誤以為配方奶比母奶好;加上社會對於乳房過度物化,在「波霸才是美」的審美觀下,人們對乳房的看法只在乎「大小」,卻忽略乳房在生理上的功能─哺育下一代。哺乳文化一度要從臺灣社會中消退。衛生署自1992年起,開始進行「母乳哺育推廣計畫」,至2003年時產後一個月內母乳哺餵率已達百分之五十以上(2017年統計為百分之六十六)。臺灣在許多母乳推廣團體的奔走下,「母乳最好」又漸漸受到婦女的肯定。根據衛福部的母乳哺育手冊,母乳可提供嬰幼兒最完整的營養,且其營養成分會隨寶寶的成長需求改變,有預防過敏、好吸收,預防嬰兒肥胖等好處。   為了鼓勵哺餵母乳,2010年立法院通過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該法第四條明訂「婦女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時,任何人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前項選擇母乳哺育場所之權利,不因該公共場所已設置哺(集)乳室而受影響。」   行政院衛生署為了鼓勵職業婦女哺餵哺乳,設立了一套獎勵公司行號設立「哺(集)乳室」的辦法,但還是有許多職業婦女在產假結束後,為了回到職場而放棄哺乳。哺(集)乳室不足,是回到職場婦女終止哺乳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同時也有研究者反省,在當前社會中母奶的哺餵相當於一份全職工作,並非是女性的天職(鄭琇惠,2005),現代的哺乳過程,包括產前的資料蒐集、身體保養,產後的哺乳技術學習、母奶產製,乃至於情緒勞動,在在都可能對女性產生壓迫。   因此,若要維護臺灣的「哺乳文化」,重點應是重新將女性視為主體,看見女性在哺乳時,有哪些相對應的需求就認為,從社會環境、政府政策、家庭系統等不同角度提供支持,才能有效提升女性的哺乳意願(莊淨如,2008、黃淑如,2014)。

鄭琇惠,〈哺乳技術網絡、規訓、與性別工作-台灣母奶哺餵網絡中的多重權力關係〉(高雄: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莊淨如,〈臺灣地區孕產婦嬰兒哺育態度現況及影響因素研究〉(台北: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健康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黃淑如,〈職業婦女哺乳行為認知初探〉(台北: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