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某暝」是高雄縣楠梓仙溪與荖濃溪上游的平埔族部落,早期元宵節女性主導的戲樂活動,與另一個重要節目─中秋夜「查甫瞑」相對應。
當地人認為,在查某暝當天,女人的地位最大,男性不能干涉或禁止女性參加這個活動,而女性戲弄男性時,男性也不能生氣,只能選擇接受。這是當地女性相當期待的節日,每到這一天,活動經常通宵達旦,因此有「元宵暝,查某醒歸暝」,或是「元宵暝,查某消歸暝」的說法。
「查某暝」的活動在《安平縣雜記》中早有記載,當時這個地方的平埔族被稱為「四社番」,在元宵節當晚,婦女會成群結隊穿著漂亮的衣服,綁頭巾、插竹叉(竹籬)、臉頰抹花生油,帶著自製的鼓、鑼,邊唱邊舞,向聚落內的男性索酒,或是對唱、戲弄男性。其中,婦女插竹籬又有特別的意義,因為竹籬與閩南語「得兒」諧音,因此也有祈子的意義。
「查某暝」通常以聚落為中心,由聚落內已婚婦女主動發起,選擇聚落內空曠處或是某戶住宅為活動場地,參與的婦人總會特別打扮,在遊街時如果遇到男人,就會扭腰擺臀「搖」到男人面前,與男人對唱,被選中的男人不能拒絕,被強行灌酒、戲弄、摔角或是強脫褲子,當天有些男性為了避免被女性捉弄,還會躲在床底下不敢出來。
有趣的是,雖然很多部落都有「查某暝」的戲樂活動,但發展出的活動內容卻不盡相同,部分部落男性除了不阻止妻子參加之外,自己也會組成團體對抗;有些部落則有夜遊的習俗,甚至還會集體騷擾特定對象。日治時期,部落的女性還會趁機報仇,騷擾平常協助日人的地方協力者,也有前往警察局邀請警察參與的例子。
由於這是女性的節目,當天不論女性怎麼進行活動,部落男性不能干預或批評。雖是如此,這些遊樂活動仍然有分寸,女性們不會在長輩面前過度放肆,戲謔的對象也以平輩為主。平埔族的「查某暝」活動,強調女性「性自主」與「歡樂」的特質,培養了當地女性樂觀的生活態度。
只不過,「查某瞑」直接挑戰了父權社會的男性威權地位,在日治時期曾經受到壓抑,不少受日人影響的部落男性,阻止家中女性參與活動;學校的日本教師也會用體罰的方式,懲罰參與活動的女學生,阻斷「查某瞑」延續的機會。1950年代後,漢人移入者逐漸增加,父系色彩影響部落社會風貌,且隨著社會的變遷,部落的生活型態也有變化,「查某瞑」的活動已經悄悄消失。
清.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3)。
簡文敏,〈元宵暝,查某醒歸暝──西拉雅族查某暝〉,收入范情等著,《女人屐痕:臺灣女性文化地標》(臺北:女書店,2006年),頁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