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誼基金會─陪伴臺灣父母走過育兒之路三十載

「我是當了爸爸之後,才開始學做爸爸的。」

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除了道出為人父母的心聲,同時突顯出現代社會男性本身,也自覺到親職教育的重視性,不單只是女性如此認為而已。談到臺灣親職教育的發展,我們不得不提到深耕多年、創立於1970年9月的信誼基金會。

長期關注臺灣親職教育與幼兒教育發展的信誼基金會,在執行長張杏如的帶領下,至今已走過30多個年頭。從創立臺灣第一個推廣幼兒教育機構「學前教育研究發展中心」(1977年),發行臺灣第一本和父母討論0-6歲幼兒教育的《學前教育》雜誌(1978年),成立臺灣第一家專門出版幼兒圖書的信誼基金出版社(1978年),以至開辦強調統整課程的實驗托兒所(1995年)、幼師進修園地的「幼師學苑」(1999年)等,這一路走來,信誼基金會始終扮演「幼教先鋒」的角色。不僅成果收穫豐碩,更是穩居臺灣幼教界第一把交椅的位置。

在「守護孩子唯一的童年」服務宗旨下,信誼基金會堅持:要創造孩子幸福的童年,父母絕不能缺席。所以不論是出版圖書、開辦課程、推行活動等,信誼基金會一貫秉持「親子共享」的原則,將自己放在提供資源、協助和支持的角色上,幫助父母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由學習做父母從而體會育兒的樂趣。正因為「育兒過程,父母無可取代」,為了堅持教育品質,三十多年來,信誼基金會不斷因應社會變遷、時代需求,提供父母「與時俱進」的資源和服務。

如今,為孩子泡奶粉、包尿布、說故事的爸爸,可謂比比皆是。這種「奶爸」形象的出現,說明了女人在育兒過程中不再需要「單打獨鬥」。有鑑於目前臺灣婦女大幅就業,育兒的過程光是爸爸的參與還不夠,信誼基金會從教育父母擴大到培育幼教師資,希望連結「父母—幼兒—幼師」形成相互支援的網絡,以給予幼兒最好的照顧、職業婦女最大的支持。

有了信誼基金會的陪伴,臺灣女人的育兒之路也可以走得很幸福。

信誼基金會:守護孩子唯一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