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姬─女接線生

電話業務,在日治時代經歷三個階段: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時期(1900-1902年)、郵便電信局時期(1902-1937年)、臺北電話局時期(1937-1945年)。接線生又稱為「交換手」,被定義為電話交換機通話的媒介。一般印象中,接線生多為女性,臺灣社會又暱稱為「電姬」。值得注意的是,電話系統引進初期,男性也扮演關鍵的少數角色,隨著時間發展,女性成為主流,並成為臺灣總督府下罕見的女性職業團體。

女接線生招募不易,在一般人心目中,接線生地位不高,但在不景氣的時代,則又變成搶手的工作。實際上,接線生的薪資高過女農、女工及下女。臺籍女接線生,在日治時期共約184位,大多為未婚女性。時值花樣年華的女接線生,坐在電話交換機前奮戰,斗大的汗珠總是不斷地滑過臉龐。即使室內有電扇降溫,但在監督與用戶雙重壓力下,工作處境實令人同情。在交換室內,空氣混濁、高溫,加上工時長,甚至有人因此染上職業病,稱為「呼叫器病」。

雖然是份接線的工作,不過也是有升遷管道,凡工作滿3年的女接線生,便具備「監督」資格,負責監控接線作業,確保服務品質,當時人也有暱稱監督為「伍長」或「部長」。1912年,有首位日籍女接線生,僅服務7年就升任屬於判任官的「通信手」。但這對臺籍女性而言,機會微乎其微,除了制度的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的問題。因為,臺籍女接線生的工作流動率大,通常在技術純熟時,因為婚嫁而離職。唯一一位享有月薪達49圓的臺籍女接線生林圓,因為服務長達14年資歷,才有擁有如此高的薪水。

隨著1930年代,自動交換機的使用,接線生面臨裁員的命運。科技來自於人性,但人的生活與命運,也往往因著科技的進步而改變,如同已經走入歷史的女接線生和電話交換機一樣。

吳政憲,〈近代臺灣資訊社會的電話接線生(1900-1930)──以臺北局為中心的探討〉,《興大歷史學報》,期19(2007年11月),頁39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