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界首位女鋼琴教授─高慈美(1914-2004)

走入音樂的世界,起初只有鋼琴、五線譜的黑白顏色。但日治時期許多女性音樂家,卻能將非黑即白的音樂世界,抹上五彩光亮的色彩。在音樂界享有「幸福鋼琴家」美譽的高慈美,便是讓音樂發光發熱的專家。

1914年,高慈美出生於高雄基督教家庭,從小在聖樂薰陶下,奠定音樂的深厚情感。高慈美國小畢業後,便出國留學,琢磨琴藝與接受專業訓練。日本留學生涯中,先進入日本梅光女子學院、私立日本音樂學校,後至東京帝國音樂學校專修鋼琴。嚴格的音樂訓練,讓高慈美的琴藝更加純熟精湛。相較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女性而言,接觸教育已實為不易,更遑論是接受高等教育、出國留學。高慈美的音樂天賦,打破了這個性別的界線。她的優異表現,不僅在音樂領域,由於才華出眾,她還曾登上日本《主婦之友》雜誌的封面人物,成為當時少女崇拜的偶像。

這位集美貌與藝術氣息於一身的鋼琴家,雖然婚後暫居日本,但對於參與臺灣的公益事業與音樂表演,卻總不缺席。如1934 年的「鄉土訪問音樂會」和 1935 年的「震災義捐音樂會」,她風塵僕僕返臺,參與巡迴募款的活動。在音樂會中,她纖弱、嬌柔的美麗身影,搭配悠揚動人樂曲,藉此安撫人心。中日戰後,高慈美決定回臺,將琴藝傳授後進。起初先在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今臺灣省交響樂團的前身)擔任鋼琴獨奏,後在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政工幹校擔任音樂教授,一直至1984年退休,執教30多年。在她的教學生涯中,總不忘以最佳的教學法傳授學生。即使琴藝已高超非凡,為了提攜後學,仍不斷充實自己。

2006年,在清華大學性別與社會研究室多位女教授的穿針引線下,打破時空界限,將高慈美30多年的老鋼琴置於清大的蘇格拉底咖啡廳。這架日本山葉出產的演奏鋼琴,所有的琴鍵都是象牙鍵,呈現特有的溫潤感,發聲的響板非常細緻,雖琴齡超過三十年,但音色十分柔美。對於高慈美而言,這不只是一架黑白的鋼琴,而是愛與毅力的累積,經過她的巧手彈奏,製造出繽紛與幸福的樂章。

吳玲宜,《臺灣前輩音樂家群相》,臺北:大呂出版社,1993年
陳愛珠,〈冥冥中有定數/教授引線/卅年老鋼琴進駐清大〉,《中國時報》2006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