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齊放的現代臺灣婦女運動,呈現朝氣蓬勃的狀態。可知,傳遞婦女解放思想的種子,其來有自,從日治時期便開始散播。而許碧珊,可視為散播婦女解放種子的園丁之一。
許碧珊嘉義人,畢業於靜修女學校,是嘉義街中進步的婦女菁英。而她也是日治時期臺灣文化協會(簡稱文協)的一員,在文化界中頗具名聲。許碧珊對臺灣社會的關心,進一步透過婦女運動貢獻心力。因此,她奔走邀集嘉義地區的婦女,且又得力於文協的幫助下,催生臺灣第一個具有會規的婦女團體──諸羅婦女協進會。
成立當天,許碧珊以「現在婦女教育問題」為題進行演講,她指出臺灣女性目前仍深受禮教的束縛,在教育方面無法與男性同享相同的權利,因此總是欠缺覺醒的契機,若個別女性缺乏自覺意識,婦女群體解放也難以達成。上述的言論,對處於殖民、男性雙重壓迫下的殖民地婦女言論而言,實具有犀利的批判性。
在許碧珊與文協雙管推動下,諸羅婦女協進會進一步發展成,全臺第一個全島性的婦女團體──臺灣婦女協進會,許碧珊在其中更是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在文協分裂為兩派後,許碧珊屬新文協,表現十分活躍,被選為臺南州中央委員和婦女部部員。經由接連婦女運動、文化運動的推展,使得許碧珊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人物,甚至《臺灣民報》,也讚許她是婦女運動界之錚錚先鋒。
然而因為許碧珊結婚和新文協轉入另一方向,遂導致她在婦女運動的舞臺上短暫消失。直至戰後初期,許碧珊再度登上這個舞臺。先與許世賢籌組嘉義婦女協會,該會是各地方婦女會的嚆矢;後也參與臺灣省婦女會籌組,並成為省婦女會發起人之一。再者,積極投入臺灣首次民意代表選舉,競選參議員。許碧珊以親身力行的方式,鼓勵女性爭取參政權,雖然結果不盡滿意,但仍為臺灣女性參政的歷史留下足跡。
從日治至戰後初期,許碧珊等知識婦女菁英,因為她們的信念與活力,鼓勵與感染臺灣婦女朝著自立的目標邁進;並也為原本荒蕪的臺灣婦女運動園地,醞釀著婦女解放運動的希望種子。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1986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王詩琅譯,《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