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中的女性主義社團─女研社

曾經有人這樣形容:「女研社的女生要不是很怪,就是很悍!」甚至有人說:「什麼社團都可以參加,就是不要去女研社!」拜1995臺大女研社發起的「臺大女生看A片」所賜,女研社得以名噪一時,卻在一陣軒然大波後,換得驚世駭俗、離經叛道的負面形象。但究竟女研社的學生是怎樣的一群人?

在性別關係不如今天平等的1990年代初,女研社的成員,必須面對各界質疑的眼光。例如不少男學生好奇想要加入女研社,通常會吃閉門羹,這樣一來,使不少人誤以為女研社排斥、甚至敵視男性。其實不收男社員,是為了提供一個專屬於女人的空間,不會因為男性的存在而有膽怯發言、尷尬的情形發生。無論讀書會、電影欣賞、小型演講、座談會等活動,或是在成長團體中討論女性獨特的情感與生活經驗,女人們多元而異質的聲音,都能在此充分得到發揮與肯定。

那麼女研社的運作情況、社員相處情形又是如何?最大的特點是:沒有統一綱領、強勢領導,不強調「上下層級」的組織關係。雖有正副社長等幹部,但社長並無實質權力;社員們也不願意以學姐/學妹相稱,喜歡更平等、輕鬆自在地相處;基本上每位姐妹的需求與感受都得到尊重,開會時只要有人持反對意見,大家都會努力溝通求得共識。女研社人講求的是「女人認同女人、女人支持女人」,在父權體制與異性戀宰制的環境下,這種相濡以沫的姐妹情誼,使不少姐妹找到特有的歸屬感。

除了對內尋求女性主體意識的發展,對外女研社也積極在校園、社會發起各種運動,像是推動學校正視男女學生宿舍門禁管理、廁所空間分配不合理等問題。各大學女研社也彼此互通聲息,串聯成「全國大專女生行動聯盟」,暑期舉辦「姊妹營」講習性別課程。這使得來自南北各地的姐妹齊聚一堂,猶如華山論劍,相互切磋批判、分享學習彼此的經驗。營隊結束後,大家總是發現身旁多了不少有志一同的姐妹,攜手為婦運共同奮鬥。此外,與性別相關的各種社會運動,如反性騷擾、同志反污名、支持公娼、反高學費、反核、秋鬥等遊行,也是姐妹們團結一致的好時機。

1980年代末出現的女研社(最早成立女研社的是1988年的臺大),雖是受到1980年代臺灣婦運的影響而產生,但不同於婦運者的保守穩健,開拓女性潛能、追求女性成長;1990年代的女研社則是挑起「父權體制」、「解放女性」、「情慾自主」等更為激進的議題,刺激社會重新思考既有的性別價值觀,為臺灣婦運注入活潑的新元素。

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巨流出版,1999年。
范晴嵐,〈臺大女研啟示錄〉,《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期51(1999年5月),頁1-3。
張代親、梁瓊丹,〈輔大女研社現況與回顧〉,《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期51(1999年5月),頁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