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家家酒」遊戲─小女孩的角色扮演

「妹妹背著洋娃娃,走到花園來看花,娃娃哭了叫媽媽,樹上小鳥笑哈哈」 相信對你來說,這首兒歌絕對耳熟能詳。簡單的歌詞,說的正是小女孩模仿母親角色,含辛茹苦地背著小娃娃,細心呵護的表現。 說到兒童的角色扮演遊戲,馬上讓人聯想到「扮家家酒」,這幾乎是臺灣女孩們共有的童年經驗。問起上了年紀的「歐巴桑」,她們一定眉開眼笑地說起當年如何跟玩伴,就地取材,如何有模有樣地當起大人來。在物資缺乏的1940、1950年代,許多鄉下小女孩,利用撿來的破布、石頭、瓦罐,拼拼湊湊地玩起模仿角色遊戲,像是學媽媽如何招待客人,將摘來的野草,炒作一番,用撿來的破瓦盛著,端出來招待;扮演客人的一方,還得要裝出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才不失禮。1950年代中期,在電視歌仔戲的風潮下,許多小女孩們還煞有其事地披著「被單」,模仿劇中歌仔戲主角的演出。走過物質貧乏的年代,老媽媽們信手拈來,全都是創造力的展現。 1970年代後,臺灣經濟起飛,隨著物質資源的增加,家家酒的「劇情」也產生了變化,譬如小女孩會在紙上寫下金額,學大人如何買賣東西,或是拿著大人的皮包,學習如何上班、出門遠行,還有照本宣科地模仿老師上課的遊戲。當時風行的「白雪公主」童話,是許多女孩期待的角色,王子與公主的戀愛戲碼,經常在女孩們的遊戲間上演。經濟寬裕的家庭還能為女兒添購芭比娃娃,用芭比娃娃來玩扮家家酒,將芭比精心打扮後,出遊逛街,或是舉辦結婚典禮,更是不少六、七年級生(泛指民國60至79年間出生者)的回憶。 現在的父母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瞭解到遊戲對孩子的重要,也捨得花錢在孩子身上,認為角色扮演的遊戲,能培養幼兒的人際關係並豐富想像力。玩具商為滿足父母與孩子的夢想,開發設計整套的家家酒玩具,從廚具到房屋,一應俱全,還不忘強調玩具材質安全。 無論是過去的男孩玩騎馬打仗,女孩玩家家酒,或是現在的男孩玩機器人,女孩玩芭比娃娃,看似簡單的男外/女內、男陽剛/女陰柔的角色再塑,實則意涵複雜。不過,在小女孩的扮家家酒遊戲中,年齡較長的姊姊自己會扮演母親,並指揮弟弟、妹妹扮演小孩,或是想當公主的姊姊,要求弟弟配合當僕人來伺候公主,徹底地顛覆男強女弱的關係。顯見,在小女孩的世界裡,自己可是第一,而非第二!

M.G .Lord著、閻蕙群譯,《永遠的芭比》,臺北:智庫文化,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