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勁大發─重慶寺的醋矸

一般,我們常用打翻醋罈子來形容男女或夫妻之間的爭風吃醋,然而,供奉在重慶寺內的醋矸,可不是用來打翻的。傳說如果男女或夫妻感情不睦,只要手執木棒輕輕攪動醋矸,就可破鏡重圓、和睦相處,吸引不少曠男怨女前往祈求。

重慶寺創建於1721年(清康熙60年),位於臺南市中正路鬧區巷弄內,主祀華嚴三聖(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寺廟曾因二次大戰毀於大火,重建之後,廟方迎來貢噶上師擔任住持,改祀「大悲勝海紅觀音菩薩」,成為一座密宗道場。

該寺不僅歷史悠久,廟貌建築頗有特色,廟裡還有一個頗具人情味的醋罈子傳奇。相傳有個農夫因為老婆外遇一事,苦惱不已,便到重慶寺攪醋矸,祈求菩薩幫忙,果然不久之後妻子重回身邊,而且恩愛依舊,自此之後,農夫處處宣傳醋矸神奇的魔力,重慶寺也因此聲名大噪,被當地人稱為「醋矸廟」。

醋矸原本是放在觀世音菩薩座下,如果男女或夫妻感情不睦,發生口角,或是有第三者介入時,只要誠心向觀音祈求,並且將頭髮繫在在竹棍上,用竹棍在醋矸裡攪動就可讓對方回心轉意。這個傳說,讓廟方和附近居民深信不疑。後來二次大戰時,寺廟受到戰火的破壞,醋矸遺失,為了不讓民眾失望,重慶寺重建時又擺放一甕新的醋矸,這次改放在「速報司」案前。

「速報司」原本供奉在南星殿,後來因廟宇毀損,與功德司、西嶽大帝一起被轉祀到重慶寺。民間傳說速報司負責普查民間疾苦,一般神像雕刻都是安坐在神椅上,重慶寺的速報司只坐三分之一,左腳伸直微翹,好像馬上要起身站起來,意謂著信眾所託之事,祂都會馬上起身去辦,迅速回應民眾的請託。

重慶寺戰後改為藏傳佛教,何時放置民間信仰的醋矸,已經不可考,但是不可諱言,醋矸的設置成為男女另一個精神寄託,目前已是重慶寺祭儀的一大特色。速報司「馬上辦」的特性,加上醋矸的神奇效果,讓案前陳情的紅紙厚厚一大疊,從祈求學業順利、事業亨通、工作順利、官司了結到尋找失物、甚至申請證照、減肥增胖等無所不包。據廟方人員透露,幾年前臺商大舉西進,不少擔心丈夫在中國包二奶的婦人,更是搭車遠從中北部南下祈願,希望先生能忠實於婚姻家庭。這一罈醋、一疊訴文、一段傳奇,正反映了臺灣民眾對未知的徬徨及期盼。

羅娓淑,〈臺南重慶寺的發展歷程與南臺灣藏傳佛教發展關係研究〉,《中華佛學學報》,期20(2007年7月),頁305-330。

《自由時報》新聞網:黃文鍠,〈「醋矸」和事佬/有求必應〉,2003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