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信仰中的靈媒「紅姨」

紅姨

2005年10月30日,暢想室內樂團於高雄市音樂館舉辦主題為「臺灣映象」的音樂會,其中一個曲目是由團員郭哲誠作曲的【紅姨與法官】,素材來自臺灣「民間陣頭」及「牽亡歌仔」。

「牽亡歌仔」早期盛行於臺灣中南部,常在迎神賽會或七月普渡時編入陣頭,後來演變成喪事常做的節目之一,由紅姨搖鈴歌唱、法官吹螺作法,希望能牽引亡魂過關,讓亡者含笑歸天。牽亡歌仔生動的動作與臺味十足的曲調,相信生長在臺灣的人一定不陌生,說是「臺灣映象」一點都不為過。

還記得警匪片裡,每當有兇殺案發生警察又苦無證據破案時,編劇往往會來一段冤魂借助紅姨伸冤的情節,或是安排紅姨為警察指點迷津,讓劇情更加高潮迭起。紅姨又稱尪姨,是臺灣民間信仰中的女性靈媒,存在時間相當久遠,主持的法事以問神、牽亡、解厄及栽花換斗為主,帶有非常濃厚的神秘色彩。

在臺灣社會裡,每當家庭發生不順遂時,民眾多半會求助各處寺廟神壇,向神明祈求平安,若情況仍未轉好,則認為可能是行事觸怒了家中祖先,或祖先有所求,或沖犯到外方亡魂,這時就需要一個特別的人作為媒介,來跟這些不同空間的人溝通,而紅姨正是扮演這類媒介角色。紅姨使神佛下降,附在自己身上,爲人解答各種疑難雜症,由尪姨代神明指示解厄的方法,被稱為問神。牽亡則是由尪姨自地府召來家族祖先或是外方亡魂,使亡魂附於尪姨身上直接與家屬進行對答,瞭解家族祖先或是外方亡魂作祟的原因,或者是亡魂的需求。紅姨還會一種特別的法術「栽花換斗」,這是紅姨幫婦女改胎(將女胎換成男胎)的巫術。

紅姨已經存在於臺灣社會很久,早在清代的文獻中就可以發現有關紅姨的紀錄。其實臺灣間信仰中的靈媒並不只有女性,但是根據日治時期民俗學者的研究,臺灣人比較偏愛女性靈媒;原因可能是,因為女性比男性更有感情,延請神明或亡魂上身的時候較容易激動,看起來很像那麼一回事,民眾會比較願意相信真的有異體附身。

自古以來,紅姨一直存在著爭議,被指責是妖言惑眾,官員們都認為此風不可長,直斥神靈附身根本就是無稽之談,認為紅姨一張嘴說得天花亂墜,卻毫無根據,根本就是假借神佛趁機斂財。臺灣民間還有「妳真的是紅姨嘴」這樣的說法,用來責備他人講話不誠實。甚至,因紅姨的存在排擠到男性靈媒的執業空間,受到歧視。儘管如此,但不可諱言,紅姨確實為不知所措的民眾帶來希望,在深信鬼神的臺灣社會扮有重要的角色。不過,紅姨現在已經不多見,僅能在中南部鄉間較偏僻的地方,才可能見到專業的紅姨。

池田敏雄,〈關三姑〉,收入林川夫主編,《民俗臺灣》(中譯本),輯1(臺北:武陵出版社,1990年),頁28-31。
曾景來,《臺灣的迷信與陋習》,臺北:武陵出版社,1998年。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9年。
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靈媒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