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軍人(1949-)

自古以來,驍勇善戰的女英雄不少,但是卻一直未能發展成極具系統且長期的女軍隊。世界第二大戰時,日本政府在臺灣動員婦女力量,以加強其戰爭能力,這時出現了許多相關的婦女團體,如愛國婦女會,但她們並不具有正式的軍人身分。 

臺灣最早的女軍人出現於何時?臺灣光復後,孫立人將軍於中國大陸招募女青年,來到臺灣屏東受訓,這批女性被稱為女青年工作大隊,成為臺灣最早的女性軍人;另一則是蔣經國,於1950年成立的政治幹部訓練班,爾後成為政治幹部學校。

雖然說,臺灣光復後,已經出現女軍人,但人數不多。自1991年以來,國防部開始擴大女性軍人員額,增加軍隊中女性人數。女性要進入軍隊體系途徑有三,一是取得高中職學歷後,參與志願役士兵暨專業士官徵選,後成為女兵或女士官。二是大學畢業後,參與專業預備軍官班考選,以及軍事情報局的專業軍官班考選。三是進入國防大學,或三軍官校就讀。

但是,女性為何想進入軍中服務?基本上,以就業有保障且待遇不錯為主要因素,以及想體驗不同的人生,和周圍親朋的支持,居最多數,反倒是,想爭取女性平等權利的想法,屈居末尾。當女軍人在軍隊中獲得成就感時,待遇的高低其實早就不是續任軍人最重要的考量了。

不過女性在軍隊體系中,不免有些適應不良。她們在軍隊中的生活,至少會遭遇到兩方面的困難。其一是生理的,例如體格先天不如男性、生理期或懷孕的影響;其二是心理的,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以至於不敢、不願把繁重業務交付女性,甚或是特意照顧而導致男性官兵反彈。此外,還有部分男性,心態上難以接受女性的領導、兩性的溝通不良、性騷擾等。再者,軍隊中的環境設施,通常並未考量到女性的需要,使得女性在軍中感到十分不便。

除了這些困難外,女性在軍中升遷雖無明文限制,但兵科的比例與現制,和指揮職,並未超越連級單位,且規劃不清,導致女性軍人缺乏明確的升遷管道,因而女性仍以幕僚工作為首選。此外,女軍人在母職、軍人、妻子之間,身分與責任的轉換、肩負,以及婆媳關係維護,都成為女軍人的沈重壓力,同時也是女性的特殊經驗。

既然女性的特質有別於男性,相對而言,在軍中的表現自然也有別於男性。比如說,在戰鬥單位,女性柔性的領導方式較不獲好評;但在財務方面,細心與和諧取向,較易維持單位和諧,而心輔單位也是女性評價優於男性的地方。不過,總體上來說,從過去曇花一現的巾幗英雄,到如今體制內的女軍人,展現了國家軍事體系對於女性的接納,但畢竟軍事體系是男權文化的象徵,女性在這之間又能獲得多少平等對待,則是你我需要進一步關心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