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天主教道明會的西班牙籍神父根禮孟德斯(Fernandz Clemente),鑑於女子受教機會不平等,決定排除萬難,在大稻埕蓬萊町購地興建校舍,取名Bleesed Imelda´s School,以紀念義大利小聖女嚴美黛,中文名「靜修高等女學校」,是天主教會在臺灣創辦的第一所女子中學。
1921年10月17日,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推手─「臺灣文化協會」在靜修女學校舉行成立大會。對該校及臺灣史而言,皆為頗具紀念意義的重要事件。
為配合時勢與政府的要求,該校雖然是教會學校,卻不強調宗教課程,而以知識與品德並重的全人教育、培育賢妻良母為教育目標。因此除普通中學課程外,還開設美術、刺繡、音樂、外文、烹飪等課程。兼收臺、日籍學生,有不少富家閨秀就讀於此,因為素質甚高,畢業後多被聘為教師。
即使如此,時處日治時期的教會學校,仍難保有其自主性。1936年中日局勢轉趨緊張,向來由教會監牧擔任的校長一職,自此改由日本人擔任,教育宗旨也轉而強調「優美、德操、節義」,藉以培育「淳厚信義的帝國婦人」。終究烽煙歲月只是過渡,戰後的靜修女中回歸天主教道明會執掌教務,以外語教育為重心,持續培育具有國際觀而才德兼備的現代女性。
山本禮子,《植民地臺灣の高等女学校研究》,東京:多賀出版社,1999年。
許雪姬等編,《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年。
靜修女中編,《靜修女子高中七十五週年校慶特刊》,臺北:靜修女中,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