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性再加上兒童,約占了全臺人口60%以上,其健康自然是至為緊要之事。
戰後至1952年以前,當時最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是環境衛生和缺乏醫療資源。因而對於民眾健康,尤其是婦幼健康的影響極大。加上當時婦女多由無資格產婆接生,甚至是自己接生,所以如何提供婦幼保健服務,並提高民眾衛生知識,乃成為當時重要的課題。1952年以後,臺灣的婦幼衛生工作,主要可分為「臺灣省婦幼衛生委員會」與「臺灣省婦幼衛生研究所」兩個階段。
婦幼衛生委員會,成立於1952年,由省衛生處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及兒童基金會簽約,共同致力策劃婦幼衛生工作。職責主要在協助地方衛生院、所籌畫推展婦幼保健,開設產前、產後及健兒門診,同時培訓醫護人員、開業助產士,並推行孕前衛生。
1959年,委員會擴大編制為「臺灣省婦幼衛生研究所」。除了繼續加強辦理原來業務之外,也開始著重婦幼衛生的調查研究,針對各種問題,規劃婦幼衛生工作計畫。其主要工作包括,婦幼衛生示範與訓練、輔導;對於偏遠地區的安全接生,產前產後護理和衛生教育、小兒麻痺防治;以及改善婦幼營養等。
1975年,性病防治業務劃歸婦幼衛生研究所辦理,主要負責淋病、梅毒等性病防治的工作。在婦幼衛生研究所努力下,攸關臺灣女人延續生命的歷程,從孕前、孕期、生產、產後、嬰幼兒到學齡前,因而都有了一貫的健康管理。婦幼衛生研究所,結合了調查研究與衛生教育推廣,是學術與教育結合造福社會的最佳範例,再加上婦幼醫院的設置,營造出健康的婦幼衛生醫療環境,其意義不言自明。如今,更名為行政院衛生署婦幼衛生研究所,繼續為臺灣女人的健康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