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林立的大專院校中,靜宜大學向以校風清新、設備新穎而著稱。設備方面,2005年擴建完工的「蓋夏圖書館」,無論藏書量或軟硬體設施,都聞名全臺;校風方面,秉持樂於服務的校園文化,靜宜成為全國第一所全面推展服務學習、具有「反思教育」的大學。若瞭解了靜宜的往昔,就會明白這種既追求卓越又富人文關懷的特色,在靜宜的發展過程中,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該校為1932年天主教美籍修女蓋夏姆姆(Sister Marie Gratia Luking(1885-1964))於河南開封所創辦,最初是為「靜宜女中」。5年後因中日戰爭爆發,學校被迫隨之關閉,蓋夏姆姆於是帶領所屬修女,參加火車站急救醫療工作,並將校園闢為臨時難民營,提供受戰火波及的中國難民醫療與照顧。
戰後,蓋夏姆姆來臺籌備復校事宜,1949年先於臺中市開辦「天主教英語補習學校」;其後陸續擴建校舍,1956年向教育部立案成立「靜宜女子英語專科學校」;7年後該校在政府擴充大專學校,藉以因應中學畢業生激增的潮流下,憑藉優良的辦學成績升格為「靜宜女子文理學院」,成為當時全臺唯一的女子學院。1993年,配合社會潮流的變遷,更名為「靜宜大學」,並開放招收男學生。
在戰後男女教育機會尚未平等的時代,靜宜女子學院的存在,無疑具有保障、鼓勵女性升學的象徵意義。加以天主教的精神,強調「全人陶成」與「追求真理」的教育特色,使該校培育的畢業生,普遍兼具知性與美麗。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