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展演與生活空間的突破─日治時期的學藝會

還記得幼稚園和小學時,學校舉辦的表演會嗎?在那特別的一天,每位經過家長費心打扮的小朋友都無敵可愛,在臺上用力地表演話劇、演講、唱歌、跳舞;臺下家長們的拍手喝采聲與閃光燈,此起彼落。歡騰熱鬧的場景,就像專屬於小朋友的嘉年華會!

但是,你可別以為這樣的表演活動是當代才出現!早在日本殖民統治的1910年代,日本國內盛行的小學校「學藝會」就開始傳入臺灣,到1920年代已經逐漸在各地公學校普及了。學藝會的目的,是透過讓小朋友在大眾面前表演,刺激他們的學習意願,另一方面,也藉此讓家長瞭解小孩在學校的學習成果,作為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橋樑。除此之外,在女子公學校方面,還負有「喚起女生的向學心」這一項重大使命。因此,學藝會可說是學校裡很重要的一項活動。

學藝會依性質與規模大小不同,形式也相異:有每個月在班級內舉辦的「小學藝會」;學年末全校性的「大學藝會」;地方上以「郡」為單位舉辦的「聯合學藝會」;甚至還有以教化民眾為目的,到各村落巡迴表演的「部落學藝會」等。然而,類似今日以話劇、唱歌、舞蹈等內容為主,兼具娛樂、表演性質的學藝會約從1930年代開始,又稱為「遊藝會」,在此之前,學藝會多以朗讀、現場算術、繪畫寫字為主軸,比較像是課堂學習活動的延伸。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學藝會,對於上場表演的兒童來說,都是永難忘懷的經驗。畢業於宜蘭女子公學校的游明珠曾說:

我現在已經七十幾歲了,但我還記得當時我演的角色、說的話、唱的歌和跳的舞。那時我們要花很多時間去排練……但我對遊藝會的情景,到現在都還印象深刻……。

其實不僅是遊藝會,還有國語演習會、童話會、音樂會,以及蓬萊公學校每月舉行一次的「唱歌會」等,都具有相同的作用。因為是個人生命史中最初的展演舞臺,所以畢生難忘;因為是女性擺脫清代以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空間束縛,邁向公眾舞臺的肢體展演,所以意義非凡。對女性而言,教育所賦予的,既是身體與心靈的規訓,也是思想與生活空間的解放。而學藝會正是這兩者之間的連結點。

林惠玉編輯,《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許佩賢,〈「規訓的舞臺」與「舞臺的規訓」──以公學校學藝會為中心」〉,《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2005年),頁274-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