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汝—玫瑰男孩葉永鋕母親

陳君汝,人稱葉媽媽,屏東高樹人,本業務農。長子葉永鋕(1985-2000)自幼因性別氣質陰柔,時常遭他人指指點點,陳君汝曾攜子求診於泌尿科、精神科,但皆被醫師告知孩子沒有問題,而接受了自己的小孩與眾不同的事實。就讀高樹國中時期的葉永鋕,因性別氣質陰柔而長期遭受同儕排擠、霸凌,不敢於下課時間去上廁所,在2000年4月20日當天的上課時間再度獨自一人前往廁所後遲未歸來,之後被同學發現於廁所裡倒臥在血泊之中,送醫後仍不幸離世。   葉永鋕事件促成《兩性平等教育法》改為《性別平等教育法》,讓該法更注重於性傾向、性別氣質與性別認同等內容。而陳君汝從一位傷心的母親,變成了爭取性別平等運動中的積極參與者,數度現身於公眾面前,以自身的經歷鼓勵仍因性傾向、性別氣質而生活在陰暗角落中的同志們:

「孩子們,你們要勇敢,天地創造你們這樣的一個人,一定有一個使命,讓你們去爭取人權。要做自己,不要怕……我曾經誇過海口:『我救不了我的小孩,我要救跟他一樣的小孩!』所以我今天必須要站出來。」──2010年9月18日第一屆高雄同志遊行。

國家欠你們很多,國家到底給你們什麼?國家就是讓你們躲在社會角落暗自流眼淚,我非常的心疼,為什麼你們連最基本的人權都沒有……同志婚姻合法化如果有那麼簡單通過,同志就沒有那麼多歷史可以寫。今天的失落,是以後同志的歷史啦!大家要團結!」──2016年11月26日第七屆高雄同志遊行

葉永鋕事件的司法訴訟歷經七年,於2006年二審定讞,和解金半數捐給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及人本教育基金會,以感謝這些團體的支持與陪伴。2015年導演侯季然執導的葉永鋕紀錄片「玫瑰少年」中,被訪問的陳君汝留下了傷心而又堅定的身影,呼籲大眾關注在校園中發生的性別暴力霸凌問題。

延伸閱讀:

蘇芊玲、黃筱晶整理,〈我的兒子葉永鋕──專訪葉媽媽陳君汝女士〉,《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8: 120-128,2006。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著,《擁抱玫瑰少年》,台北:女書文化,2006。
管中祥,〈血和淚交織的同志歷史還要走多久?〉,《公民行動影音記錄資料庫》,2016。
侯季然執導,〈「玫瑰少年」葉永鋕紀錄片〉,臺北:時光草莓電影有限公司,2015年。

公民行動影音記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