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疫苗

打疫苗,或不打,不但是個問題,更充滿爭議。疫苗是二十世紀公衛防疫的核心技術之一,其製作、分配與施打疫涉及國家權力與國民權利的協商。2006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有條件核准默克藥廠研發之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lillomavirus,HPV)疫苗,Gardasil(中譯為嘉喜),讓許多醫藥衛生專家對於防治HPV導致的子宮頸癌充滿希望,但也引發爭議。臺灣自2006年核准此疫苗後,也出現許多科技與倫理間的論辯。

繼2006年美國FDA通過子宮頸癌疫苗嘉喜後,臺灣也在同年和2008年核准嘉喜與 Cervarix(中譯為保蓓)這兩款HPV疫苗上市,地方與中央衛生主管機關陸續推出施打HPV疫苗之政策。由於疫苗自費施打要價新台幣一萬多元,臺北市衛生局於2007年針對高危險群與低收入戶家庭中的國中女學生補助疫苗施打,而金門縣則是全面公費補助疫苗接種,新北市則於2010年免費施打,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則從2011年開始對全國低收入戶及山地離島國中女學生提供補助,甚至於2018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遵循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提供公費HPV疫苗給國中女學生全面接種。

然而,公費疫苗施打政策的推廣也開啟一連串的爭論,主要可分為:施打對象、相關防治政策與健康風險。首先,婦女團體批評此政策沒有考量HPV具經由性行為傳染的疾病特性,而以低收入戶及母親為子宮頸癌患者等社會經濟分類為標準,此外,亦有質疑認為HPV的感染不分性別,為何臺灣只對女性施打疫苗,而醫界專家表示此模式是追隨美國FDA的做法。其次,從防治技術與政策的面向觀之,公費疫苗施打會排擠相關子宮頸癌防治的政府經費,例如2007年加拿大醫學會學報指出抹片檢查對於預防子宮頸癌有很具體的成效,而非仍有諸多不確定性的HPV疫苗,以神奇藥丸意象來推廣疫苗施打,反而忽略疾病預防的技術網絡。

在疫苗上市後,各國陸續出現零星的不良反應事件。日本2016年傳出疑似集體不良反應的報告引起臺灣家長的重視,63名年輕日本女性接種疫苗後出現像是肌肉痙攣、視力模糊、運動障礙、記憶障礙等症狀,進而集體控告政府及生產HPV疫苗的默沙東與葛蘭素史克藥廠,世界衛生組織雖稱此事沒有明確證據證明與疫苗有關,但日本於此事之後中止鼓勵接種疫苗。由於上述之爭論,使得政府目前對於國中女學生全面接種疫苗之政策,更加重視風險溝通的工作。

延伸閱讀:

林欣柔,〈强制施打?免費施打?從公共衛生倫理評析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之法律與政策爭議〉,《法學新論》,11: 153-180,2009。
王秀雲,〈神奇的一針所掩蓋的技術網絡─談子宮頸癌預防〉,《科學發展》,419: 84-85。2007。
詹明錦、邱勝康、吳建昌、方啟泰,〈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接種政策:公共衛生倫理觀點〉《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2(4): 309-319,201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HPV專欄〉
〈公費子宮頸癌疫苗怎麼打?十大妳該知的Q&A〉
〈子宮頸癌疫苗知多少/全面開打,家長最焦慮的「不良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