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防治

乳癌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根據衛福部資料:其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每十萬名女性中便有188至194人罹患,其數據相當於每天有31衛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

相較於許多罹病族群廣泛的文明病,乳癌大多好發於女性;然而,由於性格因素、衛教風氣較不盛行、錯誤觀念等原因,女性對於乳癌的意識往往慢了一步,且諱疾忌醫。乳癌的發生率雖高,但死亡率相比之下較低,儘管如此,從乳癌確診的那一刻起,諸多不便與社會眼光便如同擺脫不去的夢魘,如影隨形地籠罩著婦女的生活;更進一步來說:乳癌的可怕之處並不在於其是否能完全根治,而是在接受治療後所必須面對的,接踵而來的復發恐懼與社會眼光。

乳房是身為女性的象徵;在古文明的繪畫、雕像中也能看見女體塑造的特徵大多為顯著的乳房,現代社會也依然認為乳房是女性之性標誌,並以是否有明顯之乳房評價眼前的人為何種性別。然而,患病不但造成了生理傷害及日後所需承擔的治療疼痛與檢查不適,心理層面也可能產生無法面對自己失去女性象徵的痛苦。而在治療的過程中,也因為療法不同,可能帶來外觀上(掉髮、體重增減、嚴重淋巴水腫、手術痕跡、失去乳房)、生理上(子宮傷害、可能提早面對更年期症狀)、性功能上的劇變等,在在都是對於女性身心靈的阻礙。

手術與否、治療與否,以及其他可能面對的風險和社會眼光,都是女性在乳癌確診之後的巨大掙扎;而在康復後,重回社會的過程中,可能也將面臨他人不理解之眼光,以及嚴重水腫所帶來的易疲勞、外觀不符合社會審美,進而影響到工作錄用與升遷問題。

為了提高社會對於乳癌的重視,以及改善乳癌汙名化及刻板眼光,女性健康雜誌Self的主編與雅詩蘭黛集團的副總裁於1992年提出粉紅絲帶活動,並說服許多化妝品集團共同宣傳;粉紅絲帶乳癌防治宣導活動至今已經20個年頭,在全球具有一定影響力,每年十月更被訂定為「國際乳癌防治月」,除卻讓大眾更加明白定期篩檢之重要性,也讓社會對於乳癌有更多且正確的認識。

延伸閱讀:

李靜雯,〈乳癌病患手術後一個月之症狀困擾和情緒狀態之改變及其相關性〉,臺北: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暨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02。
陳妍伶,〈不同手術方式乳癌病患認知、滿意度、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縱貫性研究〉,高雄: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0。
陳禹岑,〈年輕女性乳癌病友的身體意象與社會支持〉,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乳癌2019完整資訊,教你辨別症狀、自我檢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