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鬼

民俗學裡的女鬼意象與文化意義

民間故事大多集體創作,經過口耳相傳,變成家喻戶曉的故事,在流傳過程大多會加油添醋,加入當地生活條件與特色,但其故事的主體性不變,也因此民間故事的產生與人類生活經驗息息相關,故事內容往往呈現人民在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   

女鬼的故事通常反映出民間婦女的真實生活,尤其是解決生活困境與滿足生前願望,成為故事的主要題材。在臺灣的傳統文化裡,女性往往是生活的配角,不被社會所重視,無論付出多大代價與努力,總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因而民間故事中的女鬼都具有強烈的反抗根本社會的的性格。

女鬼的成因與類型

形成女鬼的主要原因有:意外、他殺、自殺、絕祀。依其身分又分為幼女、閨女及婦女三種類型,因遭遇不同待遇與結果,如年紀小尚未成年的幼女易遭丟棄(澎湖七美人塚、民間傳說〈椅仔姑〉),或閨女成婚後受虐待,或婦女因感情被人拋棄而成冤魂等等。

女鬼故事常見情節與主題

自殺之冤魂為女鬼故事中常見主題,如〈林投姐〉與〈玉環記〉都是遭到丈夫利用背叛,生前含冤莫白、怨氣難消,自殺後成為女鬼的故事。當時的女鬼故事反映了移民社會初期的臺灣,女性易遭欺騙、利用、強暴、殺害的惡劣環境。   另一種為男性遇女鬼的情節,通常不脫於婚戀關係,且多為女性主動獻情,反映了男性被追求的願望。當男性的慾望過度被壓抑便在他界尋求突破,由於女鬼隸屬幻想世界,在他界不用受到道德譴責,因此成為男性實現慾望、情愛宣洩的對象,從中可得知傳統性別文化的男性中心與性別歧視等現象是如何形塑、承繼與反映。

文學中的女性鬼魅符號

男性將女性與鬼魅意象結合,又將女性與瘋狂、鬼魅、醜怪等偏向負面的特質連結,始於父權社會對於女性恐懼、憎惡情緒的想像因而將其貶抑化、賤斥為理性權力中心的邊緣位置。瘋狂、不潔、醜怪、焦慮、歇斯底里成為一個女性鬼魅特質的符號群體。透過這些元素的加強,放大了女性恐怖的力量。   

但女鬼作為「他界」女性,觸及了男性世界所不能或不願碰觸的議題,不僅做為女性遭受多重壓抑的狀態,被邊緣化、成為他者、失去主體性的隱喻,也成為女性反抗父權宰制顛覆手段之一。   

陽界女性的無奈與屈服無處伸展,但女鬼做為他界女性不僅外表美麗誘人,個性上愛恨分明,敢怒直言並擁有達成目的的勇氣與實踐力,這些都是陽界世間傳統女性做不到也不敢為。因此故事中的女主角在陽界可以不計較且認份,但在他界卻不惜任何代價也要一雪冤屈,與在世性格產生顛覆性的轉變。且由於鬼魅無形無法捉摸,具有神祕超驗的陰性力量。鬼魅的反撲在文學上對女性不僅帶有心理補償作用,更帶有兩性平等意涵。

延伸閱讀:

陳秀華,《臺灣女鬼:民俗學裡的女鬼意象》。臺北市:臺灣東販,2018。

維基百科:林投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