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哭的孩子不要哭,他會咬你的小耳朵。不睡的孩子趕快睡,他會咬你的小指頭~」
相信大多數的人都能琅琅上口這首歌,源自台灣經典的民間故事「虎姑婆」。故事開展於母親有事外出,交代在家的兩個孩子不可隨意開陌生人的門,而衍伸出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兩個孩子(通常是姊妹)因一時不察,誤信了作惡的虎妖所佯裝成的姑婆,開門後,虎姑婆要孩子們趕快入睡,但過了不久,姊妹其中一人就聽見虎姑婆卡滋卡滋吃東西的聲音。開口詢問之下,得來吃「花生米」的回答,姊姊便要求一同吃,但虎姑婆不耐地要她趕緊入睡,丟了一顆「花生」搪塞,赫然發現是妹妹的「手指截」,才了解到受騙,且妹妹已遭遇不測,因此趕緊想尿遁脫身。
知道伎倆被識破的虎姑婆,在姊姊反覆要求下,將她用繩子捆住,掐著一端讓她去廁所,不料姊姊逃脫,爬上樹上躲了起來。虎姑婆吆喝,姊姊談起條件,說既然遲早都要被吃,不如自己跳進油鍋,要求虎姑婆把油鍋升到樹上,虎姑婆照做後,姊姊就將熱油從樹上澆下,虎姑婆最後被燙死,死於姊姊的急智。
這個故事原型,流傳的時間久遠且地域甚廣,最早可上至7-9世紀敦煌古藏文寫卷《白噶白喜和金波聶基》與《金波聶基兄弟倆和增巴辛姊妹三人》,清康熙年間黃成增輯錄《廣虞初新志》歙縣傳說〈虎嫗傳〉內紀錄大略的故事情節。1931年,中國民俗學者鍾敬文在1931年將此類故事歸納為「老虎母親(或外婆)」型37;民俗學者丁乃通將之確立為故事編纂索引為333C「老虎外婆」類型。
「老虎外婆」在中國、台灣、日本、朝鮮,甚至是西方(像是小紅帽遇見佯裝成生病外婆的大野狼)都有類似的民間故事,情節各有些微的不同發展。在台灣所採集的版本中,結局也有得救的姊妹其一人被路過的男性相救,嫁給恩人,或是因妹妹被殺害過於悲傷欲自殺,使仙人同情送至月亮成為月娘的變形,被視為集體文化的慈悲心──寓言終成happy ending。
然而,為何故事中的老虎妖,是以「女性」的形象現身呢?一般認為符合舊時代的性別分工,說故事者大多是家中的女性長輩,因此為了使孩童能貼近故事,並將含意牢記在心,因而虎妖以女性的身分登場,容易卸下孩童心防,也符合常識邏輯。
但接著,台灣的虎姑婆是以「姑婆」的親屬關係出現,則是另一個令人玩味的問題,因為根據民間故事學者在中國地區所採集的「老虎外婆」故事版本,皆為「外婆」較多,獨獨在台灣,各地流傳的版本清一色全是「姑婆」,可以見得姑婆在台灣文化的特殊性。
有研究認為,台灣的文化中,「姑婆」──外婆的姊妹,通常會是較遠房親戚,平時不易親近,符合故事脈絡中孩子在夜半無法一眼認出而受騙。另外,台灣文化中對「小姑」、「姑婆」,這個已嫁出去的女性親屬,有著常回娘家說三道四、指長道短的形象,因此主述者將之借喻令人仇惡的虎妖,也是符合常理。亦有論者認為台灣指「老處女」為「姑婆」,是傳統社會嫌惡的女性處境,也將之「姑婆、姑、孤」的形象,用在虎姑婆身上。
延伸閱讀:
簡齊儒,〈臺灣虎姑婆故事之深層結構──以自然與文化二元對立觀之〉,《成大中文學報》43,2013,p.249-318。
丘丘合唱團,《虎姑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