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位面貌姣好、體態優美的年輕女性在舞臺上載歌載舞,搭配豪華布景,不時變換隊形,團員們一轉身、一眨眼,都勾動觀眾心魂……這不是南韓人氣女團「TWICE」,也不是日本偶像「AKB48」,而是1970年代在大稻埕「第一劇場」演出的「藝霞歌舞劇團」!清一色女子團員被稱之「霞女」,戲迷們則暱稱為「霞迷」。
受到1950年代日本大型歌舞劇團來臺的影響,大稻埕商人王振玉抱著「日本能,臺灣一定也能!」的憧憬,與習舞的六妹王月霞決定籌辦一個可媲美日本「寶塚」的大型歌舞劇團。王月霞曾在楊三郎創立的「黑貓歌舞團」參與一期演出,後追隨留日舞蹈家林香芸。1960年,王月霞和林香芸成立「芸霞音樂舞蹈劇團」,考量民風保守,團員只招收女性。1963年,林香芸退出,芸霞更名為「藝霞歌舞劇團」,轉由王家人家族經營,正式進入「藝霞年代」。1965年第三期巡演後,藝霞面臨財務困境,差點解散。後因得到味全食品的贊助,從第四期巡演開始,中場穿插短劇為味全食品廣告,財源轉趨穩定。1969年,藝霞在臺北今日世界育樂中心演出,知名度漸增。
藝霞的巡演周期,從集訓到巡演結束稱為「一『コㄧス』」(日語「期」,course)。7月於訓練所集訓,前三個月鍛鍊舞蹈基本功,後二至三個月排練劇目、熟悉舞碼,到農曆年前開始為期半年,長則一年的巡演。王月霞一手包辦選角、編導、服裝、音樂,是藝霞的全能總監。她融合古今中外元素,又將民族舞混搭流行樂,讓藝霞的演出從古裝劇、客家戲曲、原住民舞、苗族舞、中東舞,到卡通組曲、機械舞都有,演出全以歌舞呈現,沒有口白,節奏緊湊。女扮男裝的反串角色更是霞迷追逐的焦點,臺柱小咪、陳淑芬,各有「粉絲」擁護,謝幕時還有人用紅包裝著金子、鑽石指名相贈。
廣受好評的高水準演出,除了主事者匠心和團員天分,也仰賴嚴謹的訓練。報考霞女,身高需赤腳155公分以上,面貌姣好;學歷需有初中畢業以上(1968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後,改為「高中職畢業以上」);面試和入團都需家長同意。集訓期間如新兵訓練般嚴格,每天早上7點起床,上午和下午各有基本動作與舞碼排練時間,晚上做發聲、歌唱練習,訓練之餘就縫製戲服亮片。採軍事化管理,棉被要折得方正,洗澡只有15分鐘,信件需拆封檢查,不得私自外出,一周休假一天並需於當天晚上5點前回到劇團,團員幾乎沒有私人生活。每到劇院演出,霞女們身著套裝團進團出,紀律嚴明。
1970年代,藝霞迎來劇團全盛時期。兩度受邀至香港演出,接受電視臺訪問,邵氏電影公司專車接送參訪,備受禮遇;連粵劇名伶譚玉蘭都成為小咪的戲迷,還大手筆贈送團員每人一顆小鑽。票房轟動,甚至超越日本「松竹歌劇團」。之後,藝霞遠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演出,挾帶海外人氣回國,身價水漲船高,彼時上班族月薪約3、4千元,陽春麵一碗2.5元,藝霞的門票就要價250元,黃牛票更可賣到1000元。1970年代後期,隨著大眾娛樂型態轉變,各戲院因應潮流改建小廳放映電影,藝霞演出所需的大舞臺難尋,演出漸少。1980年,創辦人王振玉過世。1983年第14期巡演結束後,劇團終因家族內部對經營無共識,黯然走入歷史。
1985年正式解散後,霞女各奔東西,有嫁為人婦、組織家庭,如陳淑芬;也有轉戰秀場、電視臺,至今仍活躍於戲曲界,如小咪、黃素茹。2008年,薛常慧拍攝紀錄片《藝霞年代》,找回當年霞女、霞迷,在高雄勞工育樂中心搭建寬達42公尺的豪華大舞臺,重現藝霞風華。藝霞不僅為臺灣歌舞發展寫下一頁傳奇,也為臺灣女性在歷史舞臺留下一瞬靈動姿態。
延伸閱讀:
施如芳,《舞靈戲精:小咪的華麗轉身》,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16。
林郁晶,《林香芸:妙舞璀璨自飛揚》,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硏究個案》,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藝霞年代|TaiwanDocs台灣紀錄片資料庫
「那個美好的藝霞年代」-數位典藏產業化推動補助案系列報導(二)
「徛舞台的人──百變小咪」三分鐘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