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與女體

制服,是相同團體成員為了辨認身分、職業或行為,所穿著款式相同的服裝;例如:學生、警察和軍人,都是被規定必須穿著制服的族群;對權力者而言,讓個體穿上制服最重要的目的是取消每個個體的獨特性,便於統一管理,在這樣的基礎下,制服也可以制定階級,例如:根據各國軍種與軍階,衣服上可能會有橫槓、紋章等固定裝飾。

但制服之於女體則衍伸出其他意義,現代生活中,我們不難看見許多模特兒穿著學生制服、水手服、空服員制服、女僕裝等服飾拍攝,而這類型服飾由於社會大眾對服裝本身的既定印象與服裝本體的剪裁,早先著重於表示身分與所欲營造的氣質;然而,為了「賞心悅目」,許多制服逐漸走向凸顯身體曲線的裙裝為主,並著眼於突出女性陰性化特質或清純、溫良恭儉讓的性格。過於凸顯身材曲線的服裝所帶來的意淫眼光與歧視、裙裝的不便與防範他人窺視的痛苦,只有女性知曉。

2010年的台南女中學生、 2015年的台中女中學生皆曾於朝會時展開了爭取穿短褲進出校門的行動,許多學生在操場脫下制服裙、露出穿在裡面的體育短褲,向學校爭取能夠「穿體育褲進出校門」,引起激烈的討論。對女學生而言,體育短褲方便好活動、不須顧忌風吹裙襬是放學後方便的衣著選擇,但校方則認為短褲不夠正式端莊,女學生就是應該穿著裙裝制服進出校門,甚至需要「顧及畢業校友感受」。所幸,最後兩校學生均成功爭取到此一權益。從這個事件我們可觀察出女性的制服符合他人的期待與美感的遠比方便舒適來得重要。

制服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可見的未來也難以完全消除,但其與女體展現的關聯性應在有性別平等意識的反省與修正下逐漸脫鉤。

延伸閱讀:

陳宜君,《消失的裙慾-新北市某高職女學生身體社會學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
劉恩任,《身體政治的詮釋與批判-女性身體之在地體現》,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
林穎孟,《我在「女僕喫茶」工作:跨/次文化中的女性身體與表演勞動》,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

《制服至上:臺灣女高中生制服選》鳴人堂 / 台中女中體育褲事件:一個制服控的觀點喀報/女僕餐廳 扭曲的餐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