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夫出征

台灣在進入1970年代之後,因國際局勢的動盪而引起國民黨政權的內部正統性危機,陸續有異議人士提出改革的提議與行動,而逐漸匯聚成為一股反對國民黨的勢力,礙於當時尚有黨禁無法組黨,這些非國民黨的異議者被稱為「黨外人士」。黨外人士起初透過有限的抗爭手段表達訴求,主要為創辦黨外雜誌以發表政治理念,以及參選公職進入體制內實踐改革,只是威權時代的國民黨政權不願輕易鬆綁政治箝制的力道,一再地對黨外人士政治迫害,小從查禁刊物開始,大至羅織罪名入獄,當局對黨外雜誌的不信任與壓迫終至於1979年發生美麗島事件。

事件發生後的隔年(1980年)3月,展開美麗島軍法審判,多名黨外人士被處以無期徒刑或10餘年的有期徒刑,頓時黨外勢力幾乎處於真空狀態,為了填補這個空缺,政治受難者家屬與辯護律師團便以「延續黨外香火」為訴求而投入選舉,其中女性受難者家屬以「代夫出征」為口號,被賦予了「悲苦的」、「堅忍的」、「殉難的」形象,代表人物則有姚嘉文之妻周清玉、張俊宏之妻許榮淑、高俊明之妻高李麗珍、林義雄之妻方素敏與其後的鄭南榕之妻葉菊蘭,構成台灣當代女性參政的一幅重要圖像。

根據當時的報導,在政見發表會的場合,只要這些女性參選人一登上台,不用多說什麼話或是語帶哽咽便能引起台下支持者的共鳴,是一項非常奏效的選舉策略,參選人通常都能高票當選而達到延續黨外運動所主張的理念。      

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顯示出,當時以代夫出征為口號投入政治的女性參選人,通常會被支持者視為其先生的代理人角色,只是黨外運動得以不中斷的一個「器皿」而專注其在國家前途方面的政治主張,身為獨立女性的主體性則經常被忽視。但如果長遠來看部份女性參選人的政治生涯,則可發現在國與家的重擔與期許之外,也為自身所關注的議題所傾注力量。以周清玉為例,初期參政係以延續姚嘉文對國會全面改選等議題的主張,但在完成這個階段性任務之後,便回歸到己身的社工專業、社區經營與台語文議題等方面,另外,葉菊蘭後來也轉向對母語推廣、婦女權益等議題的關注,而逐漸擺脫「代夫」的形象,展現了自己的主體性。

延伸閱讀:

李淑君,〈黨外女性的他者敘述與自我敘述:民主與性別的歧異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
羅書芹,〈從美麗島到太陽花:台灣社運女性參政者的跨時代比較〉,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胡慧玲,《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三,民主的浪潮》,新北:衛城,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