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長流——齊邦媛(1924-)

「不同的時代流不同的眼淚。」——齊邦媛

齊邦媛,1924年生於遼寧省,成長過程歷經中日戰爭,到「大後方」避難直至完成大學學業,在因緣際會下,輾轉來到台灣,在這座島嶼上度過了漫漫歲月。她原先就讀武漢大學哲學系,後轉系至外文系,畢業後經台大地質學系主任馬廷英介紹來台任台大外文系助教。1948年與同為武漢大學的校友羅裕昌結婚。婚後,陸續於台中一中、中興大學、靜宜大學、美國印地安納州聖瑪麗學院與臺灣大學任教,也曾任職故宮、國立編譯館等處,後專任於台大外文系。

其著作除開編選、翻譯、文評、散文等多種形式外,更致力於將英美文學引入台灣:在國立編譯館任人文社會組主任時,齊邦媛推動中學國文教科書改革,剔除具有明顯政治色彩文章的同時,加入楊逵、黃春明、楊喚等台灣現代作家的作品;讓台灣現代文學深入台灣人民的生活中。主編《中華民國筆會季刊》和參與《台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畫期間,齊邦媛不遺於力地將吳濁流、王禎和、黃春明、朱天文、平路……等多位代表性作家之作品翻譯,以提高台灣文學在國際間的能見度,將台灣文學推上世界舞台。

齊邦媛亦是一位女性主義與女權倡導者,其所生的年代正處於五四運動後,正是女性意識抬頭的時期;她曾於作品中提及吳爾芙《自己的房間》:「一個女人想要從事文學創作,必須有錢和一間她自己的房間。」——此處的「房間」除卻具有空間上的意義,更是心靈上的隱喻:之於齊邦媛,她必須在長輩期望、婚姻平衡、母職等種種因素下,小心翼翼、辛苦地維繫著自己的夢想,顯現出那個時代下女性擁有自我與夢想的不易。

八十歲時,齊邦媛開始撰寫自傳式文學作品《巨流河》,以女性視角書寫大時代下革新與現實所迸裂出的衝擊;《巨流河》的出版,除了具有重要文壇與歷史意義外,更讓大家看見女性透過書寫自傳的形式代替虛構的歷史。齊邦媛以「歷史」與「事實」做為核心,減少過多的抒懷與渲染,是少有的由女性所書寫的歷史作品。

延伸閱讀:

齊邦媛,《巨流河》,臺北:天下文化,2009年。
謝孟琚,《女性生命的離散-齊邦媛、聶華苓、陳若曦的自傳書寫研究》,2015年。
【作者說書】眾緣匯聚《巨流河》
陳芳明,〈巨河回流〉
周慧珠,〈我們為什麼需要知識分子──《巨流河》齊邦媛的文學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