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守護,一生奉獻:長年於臺灣耕耘的外國修女們

因為《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一書的問世,讓愈來愈多人了解到,原來有一群天主教「白冷會」的修士們,無悔、無聲地在花蓮、臺東地區服務了數十年。事實上,除了這些修士之外,這裡還有另一段動人的篇章……   

1955年,四位同樣來自瑞士與奧地利的修女,應白冷會神父的邀請來到臺灣。她們隸屬於瑞士「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曾經在中國東北服務多年,具有醫療服務專業。   

此修女會在臺灣成立超過一甲子,從創立診所、醫院,到經營有「得獎密度最高的醫療機構」之譽的「關山療養院」,東海岸的山路間總能見到修女們騎著摩托車來回穿梭,疾風中飄揚的白色頭巾,遠看有如振翅的白蝴蝶。臺東少女蘆葦曾特別譜寫了長笛豎琴二重奏《白蝴蝶》,向終生奉獻給此地的葛玉霞修女致敬。馬惠仁、葛玉霞、饒培德、裴彩雲、宋玉潔、布素曼……等外籍修女們,多年來為弱勢、貧病的人民奔波,也為東臺灣的歷史留下了「後山白蝴蝶」的翩翩身影。   

不只是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前身為奧斯定傳教女修會,1963年與聖母聖心會合併)、仁愛修女會等,都為東臺灣的人們提供了醫療、物資、精神上的諸多協助。在全臺灣各地,包括澎湖、馬祖、金門,不同的修會、修士、修女們,各有說不盡的感人故事,此處僅舉幾位著名的外國籍修女為例:

方懷仁修女(德國籍,聖功修女會,1948年來臺):出生於德國的方修女,在美國取得外科醫師執照。1949年,她將原本中國天津的「樂仁醫院」在高雄愛河畔復院,是天主教在臺灣的第一所醫院,後更名為「聖功醫院」; 丁德貞修女(西班牙籍,耶穌孝女會,1953年來臺):1962年起在臺北樂生療養院,為漢生病(痲瘋病)患者擦背、梳洗、更衣,服務四十餘年,與病友建立深厚情誼;

黎安德修女(美國籍,瑪利諾會,1953年來臺):在中臺灣服務,創辦「瑪利諾聖母診療所」,從事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小兒痲痺及智障兒童的醫療照顧,當時彰化人有一句「去天主教排藥」,指的就是貧苦人家到瑪利諾聖母診療所能得到免費的醫療幫助;華淑芳修女(美國籍,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1958年來臺):在嘉義梅山、阿里山服務,她創立「海星診所」、「聖馬爾定醫院」,又推動創辦「崇仁護校」,深愛臺灣的她總笑稱自己是擁有「美國鼻,臺灣心」的「臺灣人」;趙秀容修女(義大利籍,耶穌肋傷會,1961年來臺):在新竹尖石鄉創辦托兒所,照顧部落孩童,當地原住民親暱地稱她為「那羅的姆姆」(mumu,媽媽);趙懷仁修女、葛永勉修女、何華珍修女(比利時籍,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1959-1961年相繼來臺):在臺北萬華以照護婦幼為主的「聖若瑟醫院」服務,這裡是早年人們口耳相傳的「有早產兒就要送到萬華」的「阿兜仔醫院」;石仁愛修女(比利時籍,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1962年來臺):先於萬華的聖若瑟醫院服務,後來前往金門、馬祖服務,為上千名新生兒接生,其人其事被寫成親子讀本──《姆姆為什麼不來看我?石仁愛修女的故事》。

不論是直接遠渡重洋來臺,或是戰後受到國共內戰影響,從中國大陸輾轉來臺的修士、修女們,正如同耶穌在各地傳教時以「醫治」作為神蹟的顯現,懷抱著無比的大愛和醫療服務專業,為早年經濟困頓、醫療技術不發達的臺灣社會,帶來天使般的照撫。而除了醫療服務方面,在社會福利、教育等領域,也有許多默默耕耘的天主教修女、修士。   

隨著2016年《國籍法》中「殊勳歸化」的條件放寬,讓長年服務奉獻於臺灣的外國籍宗教人士,無需放棄原有國籍,也能歸化為中華民國國籍,終於能成為自己所熱愛的這片土地上的「正港臺灣人」!

延伸閱讀:

盧俊義,《這些人,這些事:用生命疼惜臺灣的「愛的守護者」》,臺北:啟示出版,初版,2018。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Elder John Lai’s Archives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t/pt-contents.htm

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人文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