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俚語:「生得過雞酒香,生袂過四塊枋。」說的是往昔醫學技術不發達,婦女每一次生產,如同鬼門關前走一遭。若順產,則可享用坐月子時的麻油雞酒香;若難產,嚴重者將失去性命(四塊板,代稱棺材)。在西方醫學進入臺灣社會之前,產婦多由鄰里間有生產經驗的女性,或是「產婆(穩婆)」(又稱「先生媽」)來接生,但因缺乏專業的醫療知識與衛生觀念,使得生產致死的案例在婦女死亡率中佔比居高不下。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即使有「看護婦」(公立護士)與「產婆」的養成教育,但資格都僅限於日籍女性,直到1907年,臺灣總督府制定《助產婦講習生規程》,才開放招募臺籍女性;1923年,看護婦與助產婦的訓練統一,依日籍、臺籍之分,施行不同的修業年限。另外,民間也有講習培訓,如蔡阿信醫師於1927年成立的「清信醫院產婆講習所」等,因而培養出愈來愈多具備現代醫學專業的新式產婆,不只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參與,面也使婦產科的醫療環境與資源更完整,女性健康更加有保障。
說起臺灣婦產科的濫觴,許多人想到的是臺灣第一位台籍婦產科女醫師──蔡阿信(1899-1990),以及她所創立的「清信醫院」。但同樣在日治時期,南臺灣也有一位傑出的女性婦產科醫師──柯明點(1901-1993)。
1901年(明治34年),柯明點出生於臺南市,是家中長女,父親柯德智,母親陳寶。柯家經商有成,又是臺南基督教家庭第二代,雙親對於子女的教育觀念相對先進也頗有栽培:大女兒柯明點為南臺灣第一位婦產科女醫師,二女兒柯明足是牙醫,三女兒柯明珠是聲樂家,都是彼時赴日留學的時代新女性。
1927年(昭和2年),柯明點於東京女子醫學專門學校畢業,進入該校附屬病院婦人科擔任研究員。1929年,她與顏振聲之長子顏春芳結婚,育有兩子──長子顏明正,出生不久即夭折;次子顏秀吉。
顏家是臺南有名的基督教家庭,家族人才輩出。顏振聲透過基督新教的信仰,曾在新樓醫院向外國醫師金為霖(Dr. W. Murray Cairns)、蘭大衛(Dr. David Landsborough)等習醫,考取醫師執照後開設「愛育堂」,地方人稱「加齡仙」(取其號),是當時臺灣婦女願意屏除男女之見求醫的少數婦產科男醫之一。長子顏春芳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法學部,曾任臺南市協議會員、臺南市議員、臺南共榮建築組合常務理事、臺南信用專務理事等,為地方上重要仕紳。次子顏春安是留美化學碩士;三子顏春和也畢業於明治大學法學部;四子顏春輝專攻公共衛生領域,戰後首任衛生署署長;五子顏春霖與長媳柯明點,皆為「愛育堂」執業的婦產科名醫,六子顏春聯是留日醫師。兩個女兒顏阿寶(後改名顏世保)、顏阿惜都是醫師,夫婿也都從醫,顏家子孫輩多傳道師、醫師、藥劑師等,可謂「醫師世家」。
柯明點作為顏家長媳,除了自己在臺南新化街開業,經營「新化診所」,成為臺灣南部第一位開業的女性婦產科醫師,也與顏春霖(夫顏春芳之五弟)共同在「愛育堂」執業。值得注意的是,柯明點曾短暫前往滿洲國執業,在大連博愛醫院產婦人科服務,與袁碧霞、謝久子,是當時滿洲國醫師中極少數的女性醫師之一。
柯明點在戰後曾被聘為臺南紡織廠駐廠醫師,也曾在關廟菜市場忠孝街一帶看診。「穿著各色旗袍,待人慷慨的阿嬤」,就是柯明點的孫女在小小年紀跟著阿嬤「上班」的鮮明記憶。
2018年,臺南新化老街的「惠生醫院」被報導將改為夾娃娃機店,經地方文史工作者追查,發現此處正是柯明點開業的「新化診所」舊址,極具歷史保存意義。經過地方人士努力,臺南市政府終於2019年將「顏柯明點」明列臺南市歷史名人,也讓南臺灣的首名婦產科女醫師,重新為世人認識。
延伸閱讀:
陳力航,〈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1895-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地上台南 – 南山公墓]臉書專頁│生會過雞酒芳,生袂過四塊枋——顏柯明點之墓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從穩婆到產婆—臺灣專業助產婦臺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臺南市歷史名人資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