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血痕——紋面阿嬤

身上仍保有賽德克族紋面的林智妹女士,是全台碩果僅存的紋面耆老;跟隨著部落傳統,她在額頭與雙頰都刺上了紋面,直到日軍統治時期,才將額上的紋面去除——紋面,又稱文面、刺面,是臺灣原住民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賽夏族等民族的傳統習俗,更是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   

紋面通常被視為成年、性成熟,更甚是通過部落考驗,以及有能力擔負部落及家庭責任的表徵,同時也能為自己帶來族人的認同、信任與祖靈的守護。原住民部落中,對於成年男女能力的判準分別為馘首(又稱出草,意即狩獵人頭)與織布技巧,而紋面通常紋在額頭、下巴、雙頰等部位,圖案也依各個家族而有所差異;之於原住民而言,紋面的重要意義有二:一是自己與祖靈的約定,守護部落及家園;二則為離世後和親人相見時的憑證。   

之於原住民文化而言,紋面是極具重大意義的文化表徵,同時具有族群識別的作用;但在日軍統治時期,紋面被視為落後、野蠻的行為,更被強力禁止——這樣的行為使得紋面文化急速凋零,更逼使原住民必須跑到山裡躲起來紋面。不過,即使紋面的文化價值極為重要,但紋面的過程卻是非常痛苦,根據已逝世的紋面耆老柯菊蘭女士所述:紋面時被按住頭髮、手腳,在頸部套上帶刺的樹枝;紋面師用槌子敲打針具,在臉上鑿出紋面的刻痕,費時一天後,臉除了流血不止外,塗上灰止血後又腫了。   

紋面文化隨著僅存的紋面耆老漸少,而慢慢沒落與消逝;政府近年也更加重視原住民資產文化保存,並盡力留下相關紀錄片、影像與文字,努力保存這項無形文化資產;畢竟紋面背後的文化、精神,及其流傳已久的神話,依舊使眾人神往。

延伸閱讀:

許瑞芳、唐香燕、官月淑,《彩虹紋面》,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09
蘇志強,《泰雅紋面精神象徵與文化再現探討-從泰雅青年達利亞那.以洛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
賴素娟,《泛泰雅族紋面文化研究-以圖畫書為範圍》,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5。

行政院文化部/文化部長苗栗探視2位泰雅族紋面傳統保存者 譽為臺灣原住民族優良美德與美麗的表徵。關鍵評論/李修慧/不只是臉上的刺青,原住民文面「消逝」的故事。關鍵評論/李修慧/為了「文面」曾逃到山上躲避日本人,泰雅族文面國寶簡玉英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