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婦女親睦會(1930-)

你知道臺灣日治時期的知識婦女,以什麼作為她們彼此聯絡感情,和交換知識的方式嗎?不是到街頭巷尾打聽消息,也不是到寺廟祭拜祈求精神寄託,而是由姊妹們共同組成一個類似俱樂部的場所,大家交換學習的成果,分享日常生活的心得,交流彼此的情感。在1930年(昭和5年)的臺中地區,由當地具有名望、聲望的夫人、小姐以及「先生娘」,組成的「臺中婦女親睦會」(也稱臺中婦人會),便是屬於這類「柔性」婦女團體。

臺中婦女親睦會,由一群智識婦女組成,包括臺灣首位女醫師蔡阿信等人,擔任發起者。她們積極奔走,吸引不少地方上的新女性加入她們的行列,甚至就連平常閒賦家中的婦女,也踴躍加入。臺中婦女親睦會,由於會員的資格,以居住在臺中市的婦女為限,因此網羅的婦女先以當地名望婦女為主,其中霧峰林家便有多位女性加入,如林獻堂的夫人楊水心擔任理事長、理事會委員林吳帖等。

臺中婦女親睦會,雖然是以交流性質為主的婦女團體,但可一點都不隨便。該會明訂會則,而後形成會規。在運作上,每月開一次例會,每年開兩次總會;在組織上,在每期的會員中,選出15名理事,組成理事會,在從中選出理事長;在參與人員上,欲加入或退出者均須理事會認可,當會員產生污損會譽或違背親睦會宗旨的情況發生時,由總會決議將其除名與否;在會員義務上,會員每個月需繳納會費,且必須定期參與開會。

雖然以聯絡感情和交換智識為目標成立的臺中親睦會,在意見的表達上,可能無法比擬彰化婦女共勵會、諸羅婦女協進會等,婦女運動團體激進的言論;在組織成員上,也無法含括一般的婦女大眾。但透過臺中婦女親睦會的成立,可以看到智識婦女,已由家戶之內的空間,轉而為自己設立一個交流空間,這無疑是一種進步。這對長久蟄伏靜默於家內的臺灣婦女,激起某種程度的漣漪,讓她們發揮自我智識,逐漸累積實力,以為日後的婦女運動貢獻一分心力。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年。
許雪姬,〈霧峰「一新會」的成立及其意義〉,收入《中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市文化局,2000年),頁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