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婦女與兩性學刊》到《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990-)

身為國內婦女研究機構的龍頭,「臺大婦女研究室」為了廣開國內婦女研究風氣,讓埋頭於婦女與性別研究的學者,有一個發表研究、互相交流的園地,於1990年1月,創辦了《婦女與兩性學刊》,以年刊的方式發行。網羅各個專業領域的研究論文,通過學有專精的匿名學者審查後,嚴格挑選文章刊登,充分達到跨學科的交流。不但厚植了國內婦女與性別研究的基礎,也提昇了研究水準。(創刊號主編為姜蘭虹、陳皎眉,第2-3期主編為崔伊蘭、余漢儀,第4期主編為余漢儀、林維紅,第5-10期主編為崔伊蘭,第11-12期為余漢儀。)

臺大婦女研究室,在第四任召集人林維紅任內,《婦女與兩性學刊》正式改版為半年刊,並且更名為《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從2002年5月第13期開始,內容大致可分為:「專題論文」、「一般論文」、「書評書介」三部分。為了增強這本刊物的體質,研究室邀請國內外重量級的性別、婦女研究專家,出任主編與編輯顧問;此外,每期針對研究需要設計專題,再根據當期專題,另邀請該領域的佼佼者出任專題主編,只有兼顧深度與視野的精彩文章,才能雀屏中選。如此用心良苦,無非是促使較國外起步晚的研究,能夠更上層樓,急起直追,進而與國外匹敵。(第13-17期主編為張錦華、第18期主編為鄭毓瑜、第19-20期為鄭毓瑜與成令方)

《女學學誌》目前出版過的專題有:第13期「性暴力/家庭暴力」,討論性暴力連續犯罪的特質、受虐婦女的母職經驗、西方「性騷擾」觀念與本土校園處理性騷擾案件兩者間的文化衝擊;第14期「性別/醫療/身體」,探究1930至1950年代臺灣與中國女醫師的教育與職業選擇、戰後臺灣婦產科的手術技藝與性別政治、女性主義觀點檢視臺灣的性教育論述、精神病論述中的性別盲。

第15期「同志研究」,分析男同志向父母現身的考量、臺灣同志運動的機構化、臺灣同志公民運動的發展、同志現身理論;第16、17期「性別與大專教科書檢視」,研究師資培育中國語文教科書的性別問題、國內基礎新聞採寫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心理學中的性別意識、「親職教育」教科書與論述、教育社會學教科用書的性別意識、以及女性主義觀點來檢視社會學教科書;第18期「婦運史能怎麼寫?」,企圖將原本個別、靜態的書評方式,轉為互相交流、動態的論壇,針對目前臺灣婦運史的史觀與寫史方法提出建議,並以回顧美國婦女運動史研究的方式,展開對照。

第19期「校園空間的性別經驗」,探討科技主導的大學校園裡,其中的性別宰制與抗拒,女教師與女學生的空間識覺,偏遠地區學童的網頁製作與性別認同關係;第20期「母職與母親角色」,析論臺灣的母職圖像,並借鑒美國女性主義如何影響歷史研究中的母親角色。

無論對婦女或性別研究議題的探討,《女學學誌》都可以稱得上是面面俱到、兼具啟發性與深度的學術期刊。

《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臺大婦女研究室,2002年5月-迄今。
《婦女與兩性學刊》,臺大婦女研究室,1990年1月-2001年6月。

臺大婦女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