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子儀式─換肚

在傳統重男輕女的社會中,婦女及其(娘)家人多期盼能生下男嗣,善盡生育職責,鞏固在夫家的地位,但結果未必符合期望,只好汲汲營營尋求改變之道。這些改變的方法可能來自現代西醫的發明,也可能源自傳統的助孕儀式。後者雖被現代醫學當成迷信,卻也被許多飽受生育壓力的女性視為老祖宗的智慧,希望能藉此為其困境解套,而「換肚」就是其一。

「換肚」,與其他求子儀式不同的是,它還象徵娘家必須對女兒的生育能力負責任,因此「換肚」的物品必須由娘家準備。進行換肚的時間,通常是產後十天內。方法是在豬胃中放入糯米,加入四神熬煮(一說加入暗示睪丸的黑棗),煮好後放在象徵男性生殖器的新茶壺裡,然後再以紅線穿過六枚銅錢,兩端結上鈴子或是龍眼掛在茶壺口。之後,娘家將這個新茶壺送到出嫁的女子住處,放在她的床中央,祭拜床母後默默離去,絕不可與她或婆家人交談,甚至打招呼。該女子將娘家人留下的豬肚吃完後,將空茶壺收放在床下,日後生產時,再拿出作為慶祝生育之用,也有一說是,作為收藏下次生產後的胞衣容器。

過去人們認為吃豬肚來「換肚」,以形補形,可以改變婦女生育的結果,象徵意義大於實質,不言可喻。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隨著時代的改變,這項儀式的實行對象有擴大的趨勢。根據日治時期,鈴木清一郎及戰後黃美幸的調查,可知換肚的對象,本來是針對一連生出數個女兒,卻生不出兒子,或是易於流產的女性。但是到了21世紀,越來越多不孕女性為了求子也進行「換肚」的儀式。 此外,讀者只要透過搜尋網站一查,就能輕易看到眾多女性「換肚」現身說法的甘苦談,顯見傳統「重男輕女」的偏見及女人所背負的生育壓力,並未因女人政治、社會、經濟地位的提升,而有所減輕。

黃美幸,〈臺灣婦女對生育的信仰與規範〉,《臺灣風物》,卷17期6(1967年12月),頁6-32。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1989。
楊平世等,《福爾摩沙的生命力:臺灣的動物》(臺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