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守護神─床母

神像:婆祖(鳥母)

床母,在宜蘭地區也被稱為「鳥母仔」,傳說是兒童的守護神,誕辰是農曆七月初七,與七娘媽同一天。因此,過去臺灣家裡有小孩的人家,當天除了祭拜七娘媽之外,也會在下午祭拜床母。

臺灣民間認為每個孩子誕生之後,到16歲成年為止,都會受到床母的保護,因此嬰兒出生3天之後,家裡要祭拜床母,稟告床母,家中增添新成員,祈求孩子吃得好、睡得安穩,能平安長大。每當孩子生病或有異狀時,也要燒香祭拜,產後6天、12天、滿月,或每逢節日、祖先祭禮時也要祭拜床母。

據說嬰兒睡覺時會哭會笑,都是因為床母逗弄的關係。依照習俗,拜床母從下午六點開始,將油飯、雞酒等供奉在嬰兒床上,上香時祝禱說:「暗時好睏日時好」,之後焚燒刈金、婆姐衣。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秘訣是,燒完金紙後,家人一定要趕快把祭品收起來,因為傳說中,床母不能花太多時間享用祭品,才會勤於照顧小孩。床母會一直照顧小孩一直到16歲成年為止,因此等孩子滿16歲之後,也要焚香告訴床母,感謝床母多年來的庇佑。

關於床母的由來,民間說法分歧不一,有認為床母就是鳥母,是註生娘娘身邊的三十六婆姐,為輔助生育之神;另一說法則是床母來自很久以前,一對不受到祝福的情侶,女孩珠胎暗結生下男嬰後逝世,男子悲痛之餘將其葬在床下,女子的靈魂經常顯靈照顧幼兒,於是後人稱其為床母,成為照顧嬰兒的守護神。另有一說是,床母為古代一位叫郭華的書生。不管說法如何,臺灣民間拜床母是為了讓孩子能順利成長,與七娘媽的習俗相同,可以說是母親關愛與期望下衍生出來的信仰。

由於生產、育兒,是傳統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女性神祇幫助女信徒,承擔母職的焦慮與恐懼,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占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1989。
王灝,《台灣人的生命之禮 成長的喜悅》,1992年。
林明義主編,《臺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臺北:武陵出版社,1995年。
林茂賢,《臺灣民俗記事》,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
劉還月,《臺灣歲時小百科》,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