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的玩伴─從芭比娃娃到Hello Kitty

臺灣的小女孩都玩些什麼?

無論妳現在是小女孩,還是已經長大成人,大概不難回答這個問題。不過,如果你是男生,那就更該注意這個課題,畢竟知彼知己,百戰百勝!

近幾年來,因臺灣連鎖超商促銷而滿街跑的Hello Kitty,幾乎攻下全臺少女生活周邊商品,甚至出現超越性別、年齡界線擁抱Kitty的現象。有人對此解讀為哈日的「次文化」(subculture)社群,或「欲求之欲求」(desire to desire)的文化消費現象。如果剝開消費文化層面,回到女性玩具文化本身,則又另有一番風景。

Hello Kitty 最初是在1974年由三麗鷗(Sanrio)公司設計的。Kitty,本名Kitty White生於11月1日的倫敦郊區,具有英國血統。據了解,Hello Kitty一開始就被帶到美國市場,並從1983年開始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美國兒童大使。不過,她真正開始走紅是在1990年代後期,沒多久這股旋風便席捲全臺灣大女孩、小女孩的心。提到當前正紅的Kitty多受女孩喜愛,就不能不提蟬聯臺灣女孩夢幻教主地位至今的芭比娃娃(Barbie)。也許,芭比娃娃最近鋒頭稍被Kitty蓋過,但是芭比的影響力依舊不減,甚至說她影響臺灣女性美容、服飾、瘦身等產業和審美觀,一點也不誇張。

芭比娃娃於1959年由美泰爾(Mattel)公司設計,於3月9日首次在紐約登場,當然也是她的生日。芭比的設計者相信成人的外型非常重要,加上芭比所需要的衣服、飾品、配件,甚至衣食住行等相關產品很多,而這也是芭比何以影響臺灣女性甚深的原因。芭比娃娃獨特之處,正在於成為一個文化標記,而得到玩具界中罕有的榮譽。1974年,紐約時代廣場的一部分被命名為「芭比大道」一星期,甚至有後現代藝術家為芭比製作圖像。加上當時臺灣經濟尚未起飛,臺灣女孩能夠擁有芭比娃娃,甚至替她更置新衣、飾品,都是極為奢侈的花費,因而更成為女孩心中無法撼動的高貴夢想。

相對於芭比這種具有上層階級屬性的玩具,大多數的臺灣女孩其實是玩紙娃娃長大的。事實上,芭比的出現,就是因為設計者受紙娃娃能更換衣服等特性所啟發。差別在於,發明者認為「能跟一個有乳房的玩偶玩樂,對一個小女孩的自我形象十分重要」。正由於玩紙娃娃、芭比有著對女孩自我形象塑造的意義,因此,娃娃本身被賦予的審美、價值觀,實際上對臺灣女孩產生不少影響,並反應在女性美容、美體、服飾等產業。

從紙娃娃、芭比到Kitty,臺灣女孩的玩具有著很明顯的政經共謀結構、跨國資本市場、媒體推波助瀾的特徵。其實,臺灣做為海島國家,深受外來文化影響極為正常。

也許值得我們期待的是,繼芭比、Kitty 之後,何時臺灣才會出現屬於臺灣女孩玩的娃娃呢?相信每個為女孩漏夜排隊搶破頭買Kitty的男生,也同樣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