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延伸國際的彩虹─臺北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1949.05.05-)

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社會服務中心

2006年的三八婦女節,被譽為臺灣第一個國際性婦女團體的「臺北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雀屏中選為臺北6座「女性文化地標」之一,見證臺灣走過接受國際援助、回饋世界、邁向國際舞臺的足跡。

1949年創立的臺北基督教女青年會,正值臺灣戰後青黃不接的50年代,女青秉持四海之內皆姊妹的理念,義不容辭,每日免費提供200名清寒兒童,領取牛奶與餅乾,陪伴臺灣渡過艱苦歲月。1960年代,女青繼續照護貧寒家庭的兒童與女性,並設立清寒幼稚園;以手工藝、裁縫職業訓練班,協助失學少女、主婦習得一技之長,甚至提供「洗澡站」給窮困的違建戶取得用水。

1971年,位於今天臺北青島東路的女青年會大廈落成,有了堅實基地作為服務人群的堡壘。1977年,全國性的「中華民國基督教女青年會」成立(臺灣先有「臺北女青」、「高雄女青」)。不久後,終於在1979年世界女青大會中,表決通過臺灣由地方性會員升格為國家協會會員。1970年代的女青,榮登國際舞臺的同時,不忘關懷本土,深入社區服務。

1980年代,民主與經濟欣欣向榮的臺灣,需要的是精神的充實,而非物質的滿足,這個階段的女青,改以文化、成長類的知性活動,取代過去救濟性的服務工作,並將觸角延伸至環保、銀髮族、醫療等議題。國際事務參與方面,1987年,女青的蔣徐乃錦,成為臺灣首位當選世界女青年會的執行委員,為臺灣婦女進軍國際打開通道。

其實,1980年代開始,每年在華府最盛大的公益活動,都是由YWCA主辦,與美國沒有正式邦交下,我國義賣所得卻總是名列前茅,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女青努力增進各國對我臺灣的瞭解,女人由此突破男人設下的外交困境,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1990年代的女青,有計畫地執行「年輕女性國際事務培訓計畫」,新一代的生力軍,將傳承老一輩「服務」精神並開拓新領域。

服務社會超過50載,女青一向不以婦運團體自居,但是奉行「用行動力量領導變革」始終不渝,不少參與女青的「母女檔」、「婆媳檔」攜手走入人群,調整步伐,貢獻社會,參與國際事務,真正發揮女性能動力,不也是實踐女性自主的力量嗎?

李安妮主編,《深耕──臺北YWCA半世紀的足跡》,臺北:臺北基督教女青年會,2001年。
李瓊月,〈讓臺灣女人活躍世界舞臺──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收入范情等著《女人屐痕:臺灣女性文化地標》(臺北:女書店,2006年),頁124-135。

中華民國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
臺北基督教女青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