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華苓,1925年1月11日生,湖北人,畢業於中央大學外文系。來臺後,聶華苓加入《自由中國》,擔任起編輯委員和文藝主編長達十一年之久。《自由中國》停刊後,轉往大學赴任講師,教授文學創作的課程。之後獲邀應聘至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出任顧問一職,因而結識了工作坊的主持人、熱愛中國的著名詩人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興味相投的兩人後結為夫婦。
自1967年起,聶華苓與夫婿一同創辦了國際寫作計畫,每年邀請世界各地的作家、詩人前往愛荷華大學進修創作,除了對國際文化交流有所貢獻,在當代臺灣文學的開展上,尤其具有深遠的意義,臺灣許多重要作家都曾經接受過邀請造訪,例如葉維廉、鄭愁予、商禽、林懷民、王禎和、尉天驄、姚一葦、楊逵、宋澤萊、陳映真、七等生、東年等。
聶華苓對臺灣文壇有諸多重要的貢獻,如在擔任《自由中國》文藝主編的時期,其明確拒絕反共的八股文章。此外,她的小說《失去的金鈴子》以抗戰為背景,關注抗戰時局下封建女性處境,其主題與同時期的徐鍾珮《餘音》、林海音《城南舊事》相仿,皆是描述女性成長的小說。而《桑青與桃紅》更是徹底地叛離了新舊家國,是一場以女性為主體逃離家國的亡命之旅。王智明指出,主角桃紅寫給美國移民局的書信所串聯的敘述當中,將自身不斷逃亡的過程與其精神錯亂的狀態互相疊合,藉以象徵主體無法整合不同文化認同所造成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