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女性相關的臺灣地名

提到臺灣的地名由來時,大多會從歷史角度出發,哪些是荷蘭時期遺留、與鄭成功來臺後的屯兵政策相關等等;或者從地緣關係出發,例如來自福建、廣東的地名隨著移民拓墾來到臺灣;從肉眼可見則是跟地形相關,比如地勢高起的小丘稱為「崙」、「鯤鯓」則是指沙洲地形等。然而,與女性有關的地名其實也不可勝數,只是在日常中或許不那麼引人注目、討論亦較少。

和女性相關的臺灣地名,粗略可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來自信仰、主要以女性神明來命名,最常見的非媽祖莫屬,如馬祖、媽宮(馬公)、彰化縣鹿港鎮的媽祖路(彰濱第二聯絡道)、台南市中西區的媽祖樓街(今忠孝街)皆是,其中媽祖路是2016年為求與地方特色相符而定名,媽祖樓則得名自忠孝街上最醒目的地標──媽祖樓天后宮,座落於清朝時期台南製造戰船的「軍工道廠」(今立人國小附近)的出海口「哨船港」旁,庇佑出入的船隻平安;較特別的是,台北市士林區的天母其實不是源自臺語的「聽無」,而是日治時期由日人中治稔郎所創立、結合日本神道教的「天照大神」以及臺灣「天上聖母媽祖」兩者形象合而為一的「天母教」。其他尚有諸如源於清朝有居民撿到石觀音、加上觀音顯靈幫助居民們度過瘟疫而得名的桃園市觀音區;台南市中西區主祀七娘媽的開隆宮前,橫跨馬路的中山路七十九巷和八十二巷古時稱為「七娘境街」;以及三峽姑娘廟周遭的一塊範圍被在地人以「姑娘廟」來指稱等。

第二類與平埔族或平埔族語有所淵源,前者於漢人歧視觀點下,在臺灣多處留下帶有「番婆」二字的地名,如以前的臺中市南區一帶因有平埔族老婦人不願搬走,仍居住在此地,而被稱為「番婆庄」,此處還有一番仔園文化的考古遺址因此定名為番婆庄遺址;光是在彰化縣,就有福興鄉的番婆村和番婆街、溪湖鎮番婆里(里內包含名為番婆鎮安宮的宮廟)、鹿港鎮東北部有一名為「頂番婆」之地,且頂番婆地區是全球水五金產業的重鎮、亦有「水龍頭故鄉」之稱;嘉義縣新港鄉的安和村舊稱也是番婆,由番婆、新部落、廍後三個部落組成,此地還有番婆安和宮;在台中市沙鹿區也還留有「番婆橋」以及「番婆井」。至於台北市北投區、台南市佳里區的北頭洋(位於佳里區西北方),據聞皆取自平埔古語中「巫女」之意,其中「北投社」源自巴賽語的Ki-pataw,吳新榮日記中則記述北頭洋的「北頭」為平埔語的巫女、「洋」意指平坦宜居之地,合起來便是巫女之地的意思,但此二種說法皆產生了一些質疑與討論,仍有待日後釐清較趨近史實的命名根源。   

第三類偏向紀念或傳說性質,例如台南市的五妃街源自歷史紀念性質的五妃廟、澎湖縣七美鄉與明朝時的貞節傳說故事有關、阿里山姐妹潭源於兩位姐妹相偕殉情的傳說;嘉義市的世賢路、世賢國小、世賢圖書館是紀念臺灣戰後第一位女性市長──許世賢;位於今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一段199巷的「四嫂巷」,是由於過去此處有位樂善好施的婦女,並且留下「四嫂腳踏金葫蘆,七娘手摜紅布袋」的俗諺;南澳古道的別稱「莎韻之路」則是為了紀念日治時「莎韻之鐘」的相關事蹟。

最後一類則為其他,如嘉義縣水上鄉龍德村在日治時期由於此社區陽盛陰衰、為此從外地招贅,而被外地人稱為「查某厝」,戰後才更名為龍德村;或者如婦聯一村、婦聯二村一直到婦聯六村,則是二戰後為了安置榮民及榮眷等,由婦聯會系統募款所興建而成的眷村。

延伸閱讀:

廖准一,〈請問芳名?評介陸傳傑《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民國103年9月號第189期,頁29-33。

地名應用。地名資訊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