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位女建築師——修澤蘭

戰後的台灣百廢待興,建築師成為了當時不可或缺的一群專業工作者;而修澤蘭女士,除了是當時名聞遐邇的建築師外,更是在當時的建築師中少見的女性。她的建築作品具有強烈的表現性,蘊含現代主義,更有雕塑作品的性質藏於期中;其作品類型多元,囊括火車站、學校建物、教堂與住宅,更有中山樓等代表性建築,為台灣建築史開創了嶄新的一頁。

修澤蘭,1925年出生於湖南,歷經中日戰爭,戰時就讀遷至大後方重慶的中央大學建築系,並於當時結識時任校長的蔣介石。1949年因鐵路局招考而來到台灣;在鐵路局任職期間,她參與過多座火車站、倉庫、人員訓練所與員工宿舍的規劃與設計,更有監造鐵路的經驗。而後,在1956年,當時已婚的她,和丈夫傅積寬一同辭去了鐵路局的職務,成立「澤群建築師事務所」;事務所開業期間,修澤蘭迎來了職業生涯中的巔峰:1965年,總統蔣介石為了紀念孫文百年冥誕,決定於陽明山興建中山樓,並指定修澤蘭為建築師;此舉使得修澤蘭聲名大噪,更設計了許多公共建物,如:景美女中、花蓮師院圖書館、衛道中學內的聖堂與日月潭教師會館等建築。

1969年,修澤蘭與丈夫於新店山區推出了渡假村社區「花園新城」,是台灣第一個大型且知名的山坡地開發建案,在當時被視為僅次於陽明山的高級住宅區,並有多位名人購屋入住於此;而後,翡翠水庫動工,花園新城後續建案的所在地被列為水源管制禁建區,拖垮了修澤蘭與丈夫的經濟狀況,而花園新城也自起初的風光一世,逐漸蕭條。

臺灣建築界於戰後多推崇「方正、理性」等現代主義手法為主要設計理念,執業者大多為男性;在這樣的潮流下,修澤蘭的代表性建築中山樓,則是少數以復古、宮廷式建築闖出一片天的表現主義代表人物。而她與丈夫推出的大型渡假村建案「花園新城」也開創了台灣住宅的新風貌;其建案將小型遊樂園、老人住宅、活動中心與超市納入其中,確保環境品質外也為社會提供了宜居的舒適環境;而「花園新城」也嘗試解決婦女在家庭照顧角色與薪資階級中的掙扎,從老人住宅與供幼童遊樂的小型遊樂園便由此可見一斑。

時至今日,女性建築師不但日益眾多更成立女建築家學會,以更多元的設計與思考積極投入社會議題,修澤蘭等少數早期女性建築師獨領風騷的局面已不復見。

延伸閱讀:

殷寶寧,《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9。
殷寶寧,2018,〈雕刻與建築的結緣:楊英風與修澤蘭兩個合作案例研究〉,《雕塑研究》20:1-45。
殷寶寧,2017,〈國族主義與現代化雙重夾擊下的台灣當代建築實踐: 修澤蘭建築師作品個案研究〉,《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3:35-57。

欣傳媒 /《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臺灣第一女建築師欣傳媒 /從修澤蘭建築師 看臺灣戰後現代主義的建築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