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女性主義及性別平權思潮興起,女性的工作權與在職場上遭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機率也隨之降低;即使如此,固有的社會刻板印象仍會對女性求職、就學、未來規劃產生巨大的影響。事實上,女性在科學研究貢獻上仍佔有相當重要的比例,但她們在這條路上都走得辛苦,獨自面對一路崎嶇;例如:社會上普遍認為女性不擅長理科、不適合從事研究工作,更甚會因為家庭因素(如:生子、照顧長輩……等)而放棄個人發展;進而產生不同性別所造就之成就、貢獻上的差異,進一步加劇性別歧視與刻版印象。
為此,科技部自2007年開始推動「性別與科技相關規畫推動計畫GIST(Gender in Science & Technology)」,旨在推動女性科技人才培育,更於2011年起,執行「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其目的有四,其中兩點便是和女性科技參與息息相關的「平衡科技參與之性別比」與「性別化創新」。根據2016年科技部自然科學領域專題研究計畫性別統計數據顯示:「女性申請件數為549件,然而男性則多出近6倍,為3039件」即使在其他領域不會有如此大的落差,但從資料來看,我們便可以清楚明白女性在科技參與中的人數是遠低於男性;同時,也更加顯現出科技部欲做成「平衡科技參與之性別比」一事的重要性。而性別化創新則是利用性別分析(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之分析視角)促成科學知識與技術的變革,並促進科技領與中的性別研究;目的在於改善性別關係、盡可能消弭性別偏差,直至現在,這也成為了一項新興的研究方向。
1975年,當「性別主流化」的概念出現,直到科技部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的開展;45年來,臺灣女性科學研究者走過得的道路極其漫長。在這段道路上,除了致力於科學研究成果的推進,她們也始終努力著,使「性別平等」一詞成為可能。即使現在仍無法實現真正的性別比平衡、性別平等,但她們仍孜孜矻矻地努力著,透過自身的實踐與勇氣,在女性少數的領域中開創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延伸閱讀:
鄭聖敏,2017,〈性別議題相關研究之經驗分享〉。
蔡正俐,《女性科技人的故事對五年級學童性別角色態度與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
王培芳,《科技從業女性之工作平等與滿意度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
林奕帆,《女性科技人才職涯發展及職涯供需調查》,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