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卿(1935-)

楊秀卿為唸歌藝術家、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生於臺北新店的屈尺,出生日期因為臺灣往昔多有晚報戶口的情形而與身分登記不同,根據其說法為陰曆1934年11月26日(陽曆1935年1月1日)。   

所謂唸歌(臺語讀liām-kua)是臺語說唱藝術,又稱歌仔(kua-á)、歌仔調(kua-á-tiāu)、唸歌仔(liām-kua-á),其前身是中國福建漳州地區從民謠所發展的說唱,清帝國統治期間隨著移民傳入臺灣,臺灣的歌仔先(kua-á-sian,唸歌表演者)或融合臺灣新編曲調(如七字仔調、雜念仔調、江湖調),或再採用臺灣民謠(如思想起),抑或引入南北管、高甲戲、歌仔戲等戲曲的音樂(如慢頭、將水、都馬調、宜蘭哭、臺南哭),形成臺灣本土的唸歌說唱藝術。其表演形式是由一葩一葩歌詞構成的故事、新聞、勸世文等,配合月琴或大管弦(又名大廣弦)演奏曲調,似說似唱、有說有唱地演出,歌仔戲即由臺唸念歌所演變。所謂的「葩(pha)」是唸歌中的基本單元,四句歌詞為一葩,四句皆需押韻,又稱作「四句聯(sì-kù-liân)」。唸歌的唱本通稱歌仔冊(kua-á-tsheh)或歌仔簿(kua-á-phōo),以七字一句為主,稱為七字仔(tshit-jī-á),其他字數則稱為雜念仔(tsa̍p-liām-á),除了押韻亦重視平仄。唱本僅是歌仔先唸歌時的參考藍本,曲調選用、四句聯即興、改詞、添襯虛字,端賴歌仔先個人的喜好、判斷與功力。

話說回楊秀卿,她排行第四,家中尚有三兄、一弟、一妹。父母早年即離婚,楊秀卿即隨母親改嫁,繼父於金山、九份等地販售點心、玩具,因而楊秀卿曾遷居兩地,也曾與祖父母住於繼父的八堵老家。4歲時因發高燒延誤就醫,導致雙眼視力嚴重受損,7歲全盲。失明的楊秀卿並未接受盲人教育,至7歲時,繼父開始教他唸歌,8歲再將其送到邱鳳英(又名邱查某)處學唸歌,但僅約一週。一直到10歲,繼父偶遇蕭陳阿現和其失明的養女蕭金鳳,母女二人唸歌賣藝,令繼父生起要讓楊秀卿習得一技之長的心念,遂懇請蕭陳阿現教授楊秀卿,蕭氏以收楊秀卿為養女作條件,繼父最終允諾,正式開啟了楊秀卿於基隆蕭家的學藝生活。

楊秀卿表示,其唸歌曲調、唱本幾乎都由養姊蕭金鳳口授,月琴彈奏技巧亦是養姊所教。當時習得的唱本有《周成過臺灣》、《山伯英台》、《呂蒙正拋繡球》等,形式則是以七字仔調、江湖調從頭唱到尾的「傳統式唸歌」。每每憶及在蕭家的學藝生活,楊秀卿即充滿感觸,雖因姐妹兩人皆是盲人,養母對其生活悉心照料,不過少了靈魂之窗也使得學習之路困難重重,幾乎可說是靠埋頭苦練才有日後成就,此外養母對於學藝之事十分嚴厲,動輒體罰、呵叱,但楊秀卿仍十分感念養母的教養之恩。

楊秀卿習藝不久便開始與養姊走唱賣藝,所到之處舉凡茶樓、酒家、廟口、公園,逢年過節或遇有喜慶之事,亦會被邀請到大戶人家、工寮等地演出祝賀。走唱區域大致為基隆周遭,偶而也會到臺北大稻埕、艋舺等處。兩人時常分飾角色,合作無間,不論按時計酬或論段計酬,一路從每次三、五角唱到每次一百元,約是楊秀卿18歲時,就其說法,因酒家老闆多為1949年後的中國移民,不懂臺語也不愛酒家小姐聚眾聽唸歌,遂禁止酒家小姐邀請歌仔先來唸歌,楊秀卿便逐漸改途成為幫忙巡迴藥商賣藥的江湖藝人。此前楊秀卿的大腿曾於14歲時生膿瘡,開刀、治療許久才痊癒,卻也致使往後行動較為不便。

楊秀卿22歲時,與在汐止相識相戀的楊再興結婚,楊再興放棄原本的修車工作,學起大管弦、吉他、口琴,隨楊秀卿成為江湖藝人,並頂替蕭阿現照料楊秀卿日常與處理家務。隨著四男一女相繼出世,楊秀卿夫妻倆決心自行批藥來賣以增加利潤,子女則寄養於汐止八連港公婆家,冬日淡季時,楊再興亦兼職礦工來維持家計。

「口白歌仔」(改良式唸歌)是楊秀卿唸歌藝術的特色,源於14、15歲開始,於臺北圓環大中華戲院等處聽歌仔戲時所吸收的養分,除了曲調更加多元且靈活運用外,最大特點在於將部分唱詞改用唸的,有時中間還會穿插口白,不同角色亦會變換音色來識別,如同廣播版的音樂劇。而楊秀卿確實也在23歲開始受聘至電臺唸歌、錄製唱帶為時約一年,後中斷數年回到江湖藝人的生活,至1969年又於民本電臺等處重啟廣播唸歌、錄製唱帶的生活,直到1989年,此間日子也逐漸趨於穩定。

另外,1983年起楊秀卿受邀於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的「民間劇場」中演出。同年亦開始收學生傳授唸歌技藝,至今不輟。此後受邀表演、演講、授課、錄影不斷,亦獲獎無數,1989年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1990年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榮譽紀念狀、2007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文藝獎,更於2009年由文建會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說唱類保存者。楊秀卿與其門生皆積極推廣唸歌,2002年門生洪瑞珍創「洪瑞珍唸歌團」(2009年改名「臺灣唸歌團」);2010年楊秀卿成立「楊秀卿說唱藝術團」,並受文化資產局委託開辦傳習計畫,2013年有藝生鄭美結業;2011年門生儲見智、林恬安夫婦再創「微笑唸歌團」,該團後續為楊秀卿的唸歌推廣帶來諸多創新,2016年與楊秀卿、雲林科技大學學生合作製作的《唸啥咪歌》專輯MV,獲德國紅點設計獎最佳設計獎,2017年團長儲見智與楊秀卿跨界串場電影《血觀音》。如今楊秀卿雖已學生滿堂,理應坐享清福,然而延續唸歌文化猶是其心中永遠的使命,持續說唱至今。唸歌要開始了,還不來聽嗎?

「總請朋友咱眾姊妹,閒閒來遮聽歌拍笑詼,小妹仔來對恁較無禮,攏也無請薰佮來請茶。」

「我蹛汐止八連港,姓楊秀卿是我本人,望咱諸位相疼痛,共我支持佮幫忙。」

延伸閱讀:

〈台灣微笑樂團〉(應為「微笑唸歌團」的誤植),臺中市傑出演藝團隊,下載日期:2020年6月30日,網址:http://www.taichungopao.com.tw/brand_detail.php?CompanyNo=1。
〈國家文藝獎第11屆獲獎藝術家楊秀卿〉,國藝會,下載日期:2020年6月30日,網址:https://www.ncafroc.org.tw/artist_detail.html?id=1255。
〈楊秀卿說唱藝術團-「國家級登錄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團體)接班人傳習演出計畫」〉,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藝文活動平台,下載日期:2020年6月30日,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NCFTA/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70054&request_locale=tw。
蘇淋齊,〈林恬安老師訪問紀錄〉(未刊稿),2020年7月1日、13日以Facebook訊息訪問林恬安老師。
蘇淋齊,〈楊秀卿老師訪問紀錄〉(未刊稿),2020年7月12日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演藝廳短暫拜訪楊秀卿老師。
王友蘭,《楊秀卿唸歌唱故事有聲書》。臺北:臺灣音樂館,2008。
王友蘭、王友梅,《弦鼓唱千秋舌間畫人生:臺北市說唱藝術發展史》。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2。
竹碧華,〈楊秀卿歌仔說唱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邱思笛,〈唸歌藝師楊秀卿之說唱藝術研究──以獲中央級藝師榮銜之傳藝教學為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徐麗紗,〈臺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楊秀卿唸歌聲音及歌詞數位典藏
楊秀卿說唱藝術團臉書粉絲專頁
〈從《血觀音》唱到饒舌,專訪楊秀卿——咱台灣的文化佇遮〉(《野 yeah》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