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旗下女子青年團體─處女會、女子青年團

「處女會」是日治時期臺灣的女子青年團體,「處女」指稱的是,仍住在家中的未婚女性。臺灣最早的青年團體,應該始於日本統治時期,在日本本來就有所謂「若い衆(年輕會眾)」之團體,後來演變為青年會或青年團。1906年,文部省普通學務局長通令地方,應糾正青年團體活動,1911年,臺灣最初的青年團體南日本青年會基隆分會成立;之後,各地陸續有青年會組織出現。日人組成的青年會,以親睦團結、推進社教事業為宗旨,並經常清掃神社、組織遊藝活動、種植紀念樹及精神演講等,招收15到25歲的青年為會員。

臺灣社會早有成立青年會的想法,但礙於顧慮政治色彩,遲遲不見任何團體組織青年會。直到1915年,由新竹廳長發起,就公學校畢業生3,000餘人、書房學生及其他3,000名為基礎,以振肅青年風氣和練習日語為主要目的,設立新竹青年會。緊接著,桃園廳桃園郡興風會也制訂青年會及處女會規程,以公學校畢業生,年齡在15歲以上、30歲以下的青年組織。之後,成立青年組織的風氣,逐漸普及各地,1925年成立的臺北州聯合同風會,則將青年會、處女會等均併入。依據統計,直至1926年,青年會之設置已達354個單位,共有會員85,654人。

與此同時,由於臺灣社會運動逐漸興起,各種自發性左翼青年團體也不斷出現。為壓制左翼青年的活動,1930年總督府公布臺灣青年團訓令及設置標準,將全臺教化團體統一,於是青年會與處女會分別改組為男、女青年團,進一步展開控制青年的教化運動。女子青年團設置的目標在於養成「忠良國民」,團員資格是受過初等教育,但年齡未滿20歲的女子。至於經費來源,則由團員勞動所得提供,或者公共團體補助和捐贈。女子青年團的上課科目,有修身科、公民科、普通學科、職業科、體操科,比男子青年團多出了家庭科。

1940年以後,女子青年團動員時,除了精神訓話外,還有除草、製作慰問袋等勞動服務。此外,還設有女子青年修練場,定期每回送60人到修練場訓練。發展到這般田地,不難發現戰時體制下的女子青年團,不再只是自由組成的修養團體,乃轉變成強迫性的團體,而且疊床架屋,每個女子可能同時隸屬不同組織,但目的只有一個──在這密佈重層的教化網中,接受日本帝國對其身體的規訓和控制。

今天,許多可愛的女孩身著女童子軍裝,羨煞不少人,心中不禁讚嘆其活潑、陽光的一面時,但也許我們不應該忘記,在過去的歷史裡,臺灣女人曾被迫加入這類修練團體,以養成日本帝國的「忠良國民」,但她們也曾令人如此羨慕?也許是,也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