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王媽媽的麻辣鴨血、寧夏劉姥姥的鹵牛肉、東北龐太太的酸菜白菜鍋……,吃飯時間一到,眷村裡總是飄散著五湖四海的家鄉味,這是許多眷村子弟的美好回憶。早期眷村成員,來自大陸四面八方,婦女大多是播遷來臺的軍眷,各省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迥異,久而久之,融合成獨樹一格的眷村文化。
身為軍眷,眷村中的婦女生活,也有別於本省籍婦女。由於男性長年駐紮在外,村中大小事─不論是公共事務還是家庭瑣事,全由眷村婦女當家作主,所以如果說眷村婦女個個能「一手撐起半邊天」,至為貼切。此外,眷村婦女們彼此情同姊妹,她們互相照顧小孩,一起做手工貼補家用,哪家有婚喪喜慶,必是全員出動,這種如膠似漆的情感、單純美好的過往,至今仍令眷村老太太深深懷念。
另一個深具眷村婦女特色的就是「旗袍」。眷村婦女從大陸來臺後,仍然延續在家鄉的生活習慣,普遍以旗袍為日常穿著,現在普遍的洋裝,反而在當時是非常時髦的打扮。每一位眷村婦女至少都有十來套旗袍,從簡單的棉布到高檔的織錦綢緞都有,視場合而定。眷村女性那身柔美的旗袍裝扮,更能襯托出眷村男性戎裝的英挺,如此絕妙的對比,令人印象深刻。
平時除了在一起做手工藝、聊天之外,眷村婦女還喜歡聚在一起看電影、唱平劇,以及打麻將。打麻將對眷村的婦女來說,生活上的意義大於賭博的意義。因為丈夫長年在外,一家的重擔、照顧孩子的責任,全需眷村婦女一肩扛起,內心的壓力、鬱悶可想而知。麻將的聚會,不僅提供婦女寄情娛樂的消遣,也提供了壓力宣洩的場域,讓所有的煩憂、不滿,都在嘩啦嘩啦的麻將聲中得到抒解。
隨著眷村的改建、遷移,各族群的通婚融合,從前眷村的竹籬笆如今已不復見,文化上的「竹籬笆」也漸漸消逝,但是人們對眷村生活的回憶卻未曾淡忘。在那竹籬笆內,曾是眷村婦女共築的桃花源,和樂純樸的美好景象,將永遠留在所有眷村人的心中。
湖國中「走過一甲子──落地生根」網站
高雄市眷村文化館
榮民文化網.閱讀眷村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收入蘇偉貞主編,《臺灣眷村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2004年。
何思瞇,《臺北縣眷村調查研究》,臺北:臺北縣文化局,2001年。
梁瑞珊,〈戰後臺灣化妝品產銷與女性裝扮文化(1950-1980)〉,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潘國正,《竹籬笆的長影──眷村爸爸媽媽口述歷史》,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