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廁所的女人─臺灣女廁的空間性別

對女人而言,外出第一件事就是找廁所,是最自然不過的。

但是,女人最怕遇到又髒又亂的廁所,偏偏這種機率還蠻高的,氣味不佳就算了,如果是坐式馬桶,最常見的是還留有前人的腳印記以及一些穢物,這時候得小心翼翼掀起馬桶蓋(因為馬桶蓋已經髒到令人不想碰觸),兩腳戰戰兢兢踏上馬桶,蹲在上面;萬一正巧穿著高跟鞋,一個重心不穩,腳一滑,跌了下來,弄髒了事小,摔傷了可不是鬧著玩的。一旦萬全的姿勢就緒後,女人還得要對準目標,尤其是面對還殘留著排泄物的馬桶,如臨大敵,設法左右閃躲,怎樣不被濺起的穢物沾到,可真是一大學問。

男人30秒內可以解決的生理問題,女人卻要花上3至5分鐘,如果不幸遇到供不應求的大排長龍隊伍,花上10分鐘都有可能。有的女性,看見髒亂或是人多的廁所,乾脆就憋著,因此憋尿憋出病來的人還不少。女人為了避免恐怖的如廁經驗,連健康都願意犧牲,看在男人眼裡,簡直不可思議。

許多男性都有等女伴上廁所的經驗,左等右等怎麼還沒出來,手上拎著皮包、外套、大包小包的東西,都快要不耐煩了,好不容易等到女伴出來,還會生氣的問「妳怎麼那麼久!」好像女人天生就是故意動作慢,暴露的正是男性對女性經驗的無知與不體貼。

除了衛生、時間與健康問題,最困擾女性上廁所的,還有安全上的顧慮。位置偏僻、光線不足的女廁,也令女人望而止步,結伴而行是最好的方法,可是萬一單獨行動,就得要好好考慮一下。即使是人聲鼎沸的公共場所,女廁裡是不是正躲著偷窺的人,或是暗藏針孔偷拍,女人們不得而知,卻是個個心有戚戚焉。

1996年,臺大學生會與「性別與空間研究室」的學生,針對校園中男女廁所的隔間數、便斗數、面積、照明、通風、區位、置物勾、無障礙設施等,著手進行調查。接著在三八婦女節,舉行「三八女廁新主張,讓我灑得好自在」,將臺大女廁的檢查結果公諸於世,配合行動劇的演出,果然引起媒體的興趣,前來報導。

受到振奮的學生,進一步與全國大專女生行動聯盟聯絡,計畫5月4日在臺北火車站推動「五四新女廁運動」,當天參與的學生喊出「不憋了」、「女廁不夠用,結伴上男廁」、「沒甚麼好猶豫,女廁不夠,就用男廁」,再度吸引媒體目光,也激起女人長期以來共有、不悅的如廁經驗。隔天5月5號,又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尿尿比賽,計算男女使用公廁的時間差異,讓女廁問題持續發燒,果真在輿論壓力下,民意代表開始關切女廁問題,要求管理公共廁所規定的營建署進行修法。

2006年4月26日,內政部終於通過〈建築技術規則〉新規定,新設的電影院、車站、航空站、學校等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男、女馬桶數從舊有的1比2提高到1比5;至於辦公廳、工廠、宿舍等一般工作環境,則從1比2提高到1比3。女人搶攻男廁的運動,可以說是「十年有成」,上廁所這種男女明顯有別的生理需求,說明了看見差異、認同差異、改善差異,才是邁向兩性真平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