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性別平等,抑或逃避問題──公共運輸中的女性車廂

我們時常在捷運或台鐵地上看到標示「夜間婦女等候區」或「安心候車區」,這樣的最早起源於日本。1912年為了保護女學生,日本中央線曾短暫在早晚各一班列車上設置女性專用空間, 2000年時為解決電車上的性騷擾問題,京王電鐵京王線加開女性車廂,就算通勤時間女性專用車廂可能會造成其他車廂過於壅擠,其他條鐵路卻還是陸續跟進設立女性車廂。   

台灣曾於2006年跟進試辦女性專用車廂,卻遇到不少問題。除了技術上標示不清容易誤闖、對誤闖乘客沒有明確罰則等技術問題外,該政策內涵引發的爭議直接導致台灣的女性車廂在半年後悄悄結束。現在台鐵和捷運的女性車廂和安全等候區,作法為加強該區的監視錄影,對乘客性別的限制並無強制性。   

在對女性車廂的討論中,有一種反對聲浪主張平等就是相同,例如網路虛擬組織「男性聯盟」的聲明稿中提及:「明明付相同的票價,憑什麼台鐵有權力依據乘客的性別給予差別待遇?」他們同時也提出男性車廂的訴求。不過該主張背後隱含齊頭式平等,並非實質平等。   

2006年台灣鐵路局將女性車廂政策試辦失敗歸因於「台灣社會沒有意識到女性優先的觀念」,不過正是因為這個「女性優先」,使得女性車廂遭到女性主義者的反彈。認為若將女性車廂建立於女性天生弱勢的論點上,雖然暫時可達到保護效果,長期而言卻如親善型歧視將女性固著於弱者位置上。   

另外其他的爭議如,粗略的性別二分反而會對不符合社會性別規範者(例如外觀容易被誤認為男性的女性)以及跨性別者也將形成歧視,強化了性別男女二分的價值和女性特質的社會規範。性騷擾受害者也並非全都是女性,以生理性別區分空間作為防止性騷擾的手段,不僅是將所有男性視為潛在加害者,更有可能落入異性戀中心的思維模式。   在

某些調查中,某些女性確實會因為女性專用車廂而感到較為自在。不過出了車廂,總不可能所有空間都用性別劃分,對此德國負責宣導聯合國女性權益的Kristina Lunz指出:「我們需要的不是女性專用車廂,而是不論到哪裡都有安全感。」終究女性車廂並非性騷擾的最終解決辦法,在多元性別共處的空間內,應該要找出相處的規範,以及因應性騷擾的個人及公共處理機制。

延伸閱讀:

畢恆達、彭渰雯,〈保護?矯正?排除?女性專用車廂的性別意涵〉,《女學學誌》,25,43-79,2008。

「女士優先車廂」是應有的保護,還是性別歧視?/端傳媒一個「女性專用車廂」讓德國吵翻天/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