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洗衣─阿嬤級的「聊天室」

查某人的集會所

在沒有洗衣機、自來水的年代,「洗衣」是一件麻煩、又不得不做的家庭勞務。每天早上,婦女必須提著大包、小包的衣物,到鄰近的池塘、溪畔或水圳邊洗衣。所以臺灣早期畫作或是一些老照片,只要有婦女出現的場景,肯定少不了「河邊洗衣」這一項。在這些畫作、照片裡,洗衣的婦女很少是形單影隻,多數都是成群結隊、一字排開的熱鬧景象。

「洗衣服,人多擠來擠去不是很不方便嗎?」不,「洗衣」對當時婦女而言,可不是單純的家事勞動,而是每天清晨重要的社交活動。

在過去,洗衣的地點就是婦女最常聚眾「諮」事的地方。每天早上時間一到,左鄰右舍、婆婆媽媽彷彿彼此立了約,擱著自家幫浦、井水不用,一桶一桶的衣服直往河邊搬,簡直像在趕朝會似的。在河邊占了一個位後,婦女們的雙手就忙著浸呀浸、搓呀搓、洗呀洗地,嘴巴也沒閒著,一群人常是天南地北地,閒話家常起來。所以婦女在河邊洗衣,洗淨的不只是衣服上的污垢,還有婦女內心的煩憂。

如今科技日新月異,「洗衣」成了很簡單的一件事,只要把洗衣機的按鈕按下去,工作就已經完成一半。許多阿嬤還是念念不忘「河邊洗衣」的日子,懷念起從前婦女們七嘴八舌、小孩嬉戲玩耍的景象。雖然臺灣很多地方,傳統河邊洗衣的現象已不復見,還是有幾處天然的洗衣場,在當地婦女細心的維護下,繼續提供「洗衣兼聊天室」的服務。

「為什麼不用洗衣機?」喜歡到水圳邊洗衣的婦女表示,許多衣服需用傳統方式才洗得乾淨,而且天然的洗衣場洗衣,不僅能節省家裡龐大的用水,還能開心地閒聊。看來科技再進步,還是無法取代河邊洗衣濃濃的「人情味」。

陳千惠,〈臺灣中部集集婦女的生活史(1920-1970)〉,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鄉土教學館:〈中興河道洗衣樂〉,2007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