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起源─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

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校舍全景

「我們這群少女,漂亮地突破了這扇入學的窄門,站在『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的校門,無限的喜悅與對未來的憧憬滿溢胸中……」

青楓林道間,點點朝陽在微風中搖曳,一旁座落簡潔典雅的現代設計運動風格建築。日治時期,這裡曾是最早的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殿堂,時人稱之為「本島女子教育之濫觴」。如今,它仍是極富盛名的女子中學,其學子素有「楓城才女」之美名。它是戰前的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今日的中山女高。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簡稱「三高女」,設立於1897年4月,時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最初位於芝山巖,故俗稱「士林女學校」。儘管創校之初規模甚小,且學生流動率大,惟該校為日本領臺後,第一所新式女子教育機關,開啟女子教育之先聲,因而深具意義。

該校原本分組教授初等及中等教育,其中,甲組(其後改稱手藝科、技藝科)畢業生,因是臺灣人中少數受過中等教育的女性,加以課程偏重技藝教育,符合公學校技藝科教師所需條件,故學生往往不待畢業,各地公學校就爭相聘用,因此,許多畢業生都投入教育界,堪稱女教師的搖籃。

1906年,該校為因應公學校女教師之急需,曾改制為純粹的中等教育機關;1919年正式改制為「臺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1922年再升格為「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期間校舍幾經遷移,改制為三高女後,學生數逐年增加,校舍多次擴建仍不敷使用,1935年終於獲得臺北州知事及總督府當局同意,於今中山女高校地新建校舍。

從創校之初的乏人問津,至三高女時期激烈的入學競爭,其沿革代表了臺灣女子教育發展的縮影。在教育機會不均的殖民時期,三高女是臺籍女子所能就讀的「最高學府」,也是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學習殿堂,非極其優秀者難以入學,因而畢業生中表現傑出者,不勝枚舉。例如第一位女畫家陳進、臺灣政壇第一位女將謝娥,前國大代表鄭玉麗等均畢業於三高女。

及至戰後,該校易名「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中學」,1967年再度更名為「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歷經歲月流轉,其風華依舊。不少畢業生成為社會中堅,著名者如作家瓊瑤、林文月、朱天文、席慕蓉等,企業名人王效蘭、余範英、符寶玲等,均係中山女高畢業生。

時光無法倒流,歷史的榮耀卻能傳承。走過110個年頭的中山女高,仍以其學子能肩負新時代的任務而自期。逸仙樓的美麗與沈靜,彷彿在訴說著,只有教育,能賦予女性自覺與自信。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年。
山本禮子,《植民地臺灣の高等女学校研究》,東京:多賀出版社,1999年。
瀧澤佳奈枝,〈日治時期臺灣的技藝教育──以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為中心〉,臺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第三高等女學校創校八十五週年紀念誌》,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窗聯誼會編印,1982年。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百卉涵英1897-1997:臺北市中山女子高級中學創校百週年紀念專刊》,臺北:中山女中,1997年。
臺北第三高女校地校舍改善助成會編,《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新築移轉記念錄》,臺北:臺北第三高女校地校舍改善助成會,1938年。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窗會學友會,《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三十五周年記念誌》,臺北: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窗會學友會,1933年。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窗會學友會著、小野正雄編,《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滿三十年記念誌》,臺北:小野正雄,1933年。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編,《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一覽》,臺北: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1925年。

中時部落格:高傳棋,〈中山女高百年來的時空變遷〉
中時部落格:〈中山女高前身士林時期(1897至1908)研究〉
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教育學習網:臺北第三高女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https://sites.google.com/m2.csghs.tp.edu.tw/csghsweb/